生產設備10月底面世
57歲的呂惠仁,1976年起在西安鐵路局水電段給排水技術室做設計工作。工作之余,他先后研制了擦窗器、在自然光線下沖膠卷的技術發明。1994年,熱心搞設計的他毅然辭去被人們羨慕的鐵飯碗,回家悶頭搞起研究。1997年,他發明出了第一臺“包餡面條機”,并得到市場認可。
2003年,呂惠仁無意中看到這樣一則報道:戶縣某人因盜伐2萬方木材被判刑3年。這讓呂惠仁意識到:未來木材必然緊張。隨后不久,他又從一份材料中獲悉:木塑材料制作的各種托盤、包裝箱等非常走俏,這類材料是國外進口材料中的免檢材料,而當時國內尚無一家能生產木制材料的廠家。這讓呂惠仁意識到,木材必然要漲價!同時,國家對木材砍伐有限制,國外進口木塑材料的制度說明這種材料必然環保。一次,在開車途經狄寨看到漫山飛舞的各種塑料袋時,呂惠仁突發奇想:如果把這些污染物品利用后變成可用材料,那不但可以減少污染,而且成本一定很低。
“有人生活的地方必然會有垃圾污染,而西安市每個月的生活垃圾在3200噸—3800噸,其中17%都是廢棄的輕薄塑料袋。這無疑是一種大污染,更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各種信息積累之后,呂惠仁開始了潛心研究。 2004年,呂惠仁撿回了建筑工地丟棄的綠色施工網與鋸末一起粉碎攪拌,但他發現,加工問題解決了,但模具卻很單一,致使他第一次制出玉米粒大小的材料根本無法使用。隨后,他無數次改進技術,先后制作出11種木塑材料專用模具,然后選出其中最有市場前景的一種專用于農作物大棚的拱形材料作為主打。今年10月底,最新一代的木塑材料生產設備即將出爐。
我省將投千萬元建成60條生產線
經歷了10多年的發明創造之路,這臺環保設備從研發到下線,呂惠仁花費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而是50多萬元的自費投資。為了研究,他頂著來自家庭反對和經濟拮據的雙重壓力。從去年開始,他每天在研究的同時還不斷尋找機會,希望政府能扶持這個利國利民的好事情。
機會總是會降臨到有準備的人身上。今年7月14日,呂惠仁帶著自己的技術,參加了由省長袁純清主持召開的陜西環保產業座談會。正是這次大會,讓他第一次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公布于眾。隨后,他如愿得到了省市環保部門、省工信廳、省農業廳等部門的通力幫助。并迎來了專業隊伍、專業儀器最苛刻的調研與審查。
“據我們考證,這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破解了消除白色污染的世界難題。這個技術和設備可以形成工業化裝置生產、清除白色污染的大產業。”昨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木塑大棚骨架調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呂惠仁的發明,對消除白色污染工作具有極大推動作用和重要意義。呂惠仁的研發技術比較成熟,木塑大棚骨架的創造,是個“短”、“平”、“快”的項目。在有效消除白色污染方面具有獨到之處。目前,該技術已擁有兩項專利和兩項受理專利,還有兩項專利正在申報過程中。該項目已通過相關部門考察,政府將作為“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予以扶持,預計首次扶持力度達千萬元,將建成60條生產線,使西安的白色污染達到年處理1.8萬噸的高水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