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石油危機開展全民節能運動
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成為國際石油價格猛烈上漲的契機。這對于初級能源77.4%依賴石油,而石油的99.65%依靠進口,其中80.7%來自中東的日本來說,無疑是“石油危機”,一個猛烈的沖擊。如果說國內發生的產業公害問題把政府、企業置于與民眾對立的地位的話,那么,這次來自外部的“石油沖擊”則把日本政府、企業和國民逼迫到了同一困境。
面對著石油危機,日本舉國上下、官民合作,開展全民性節能運動。政府在號召企業和民眾節約使用能源之前,首先從政府機關做起:內閣會議于當年11月16日通過了“官廳節約石油、電力等對策綱要”,規定辦公室內溫度不得超過攝氏20度;削減公用車20%的使用量;關掉1/3的電燈;電梯運行削減20%;切斷不必要的辦公器具的電源;政府工作人員自我限制開車通勤,等等。
政府對于企業提出的節約能源的要求是:到年底減少能源使用量10%;對于多種耗能型行業,如鋼鐵、汽車、電器、石油化學、輪胎、化纖、有色金屬、水泥、玻璃、造紙等,進行節能方面的個別指導;縮短娛樂業、流通業等行業的營業時間,自我限制深夜的電視播放,對加油站假日營業進行行政指導;確保一般家庭、農林漁業、公共交通工具、醫院等的能源需求量;確保中小企業的能源需求量;把削減石油供應而產生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等等。
為了開展全民性節能運動,日本把每月1日定為“節能日”,把每年2月定為“節能月”,12月1日為“節能大檢查日”。特別是在“節能月”期間,都要舉辦展示當年節能技術成果的大規模“節能展”以及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節能宣傳活動。
石油危機發生后,通產省先后制定了《石油供需公平化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及《關于能源使用的合理化法》(通稱“節能法”)等多項法律,目的是穩定市場、安定民心及促進對能源的有效管理及合理使用。
“節能法”規定,在制造業、礦業、供電、供氣、供熱等多個行業實行“能源管理制度”:能源使用量在3000KL/年以上的工廠被列為“第一類能源管理指定工廠”,必須設1~4名能源管理人員——能源管理士和能源管理者,他們有義務提出中長期能源計劃和提交能源使用狀況報告,違反者將被處以不同金額的罰款。
此外,以制造業為主,大企業大都在生產第一線建立了完整而有效的節能組織系統,開展徹底的節能活動:工廠廠長擔任工廠能源委員會的委員長,在他的領導之下,設有節能事務局以及由各科、室長組成的推進節能措施專家會議和有各車間主任參加的審查評比委員會;各車間主任則擔任車間的推進節能措施委員會的委員長,最基層的節能組織則是各班、組的節能活動小組,每個員工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節能獻計獻策。
這種人人參與的群眾性節能活動是日本企業在節能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開發和應用節能新技術
應用新興的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即信息化技術改造成熟產業,是這個期間日本產業技術發展的一大特點。這就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更加廣泛的應用。
這一技術術語最初為安川電機公司的技術人員森徹郎1969年發明,1972年被該公司注冊為商標。
所謂“機電一體化”技術,就是把微電子技術——IC、LSI以及后來的微機(微型計算機)與傳統的機械技術結合在一起,構成“自動控制”組件或系統,應用到小起手表、縫紉機、電子秤,大到自動售貨機、機床乃至汽車等產品上去,形成種類繁多的電子化機械產品。
在制造業,除了應用電子計算機加強對人事、財務、庫房、銷售等各種業務進行管理,提高效率外,生產工藝中還廣泛采用數控機床(NC)、多功能加工中心(MC)、機器人等先進機器設備。這提升了制造工藝的連續化、自動化、省力化及省時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促進了以多品種、少批量為特征的“彈性生產體系”的形成。
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減低成本,第三產業各個行業,如金融保險、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物流等種種巨大系統也廣泛采用了電子計算機管理。
微電子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開啟了諸如工廠自動化、辦公事務自動化、家庭自動化等自動化的先河。
與此同時,企業還開發、制造了大批節能型產品,如家用錄像機、空調、洗衣機、照明用具等家庭電器以及自動照相機、日語文字處理器、普通紙復印機、非晶質太陽光電池、節能型汽車和摩托車等,并且把它們推向國內外市場。
石油危機促進了日本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實現了由“長、大、重、厚”型向“短、小、輕、薄”型的升級換代。
而所有這些都是以微電子技術——IC(集成電路)、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電子元器件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產業的飛速發展為基礎的。
經過多年的努力,到1978年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日本就做到了從容應對,不再受到太大的沖擊。這是因為,它的能源對石油的依存度大為減少了:1973年,日本初級能源對石油的依存度為77.4%,1978年減低到73.3%(2005年再減低為49.0%);原油進口量,1973為28861萬千升,1978年減少到27012萬千升(2003年為24485萬千升)。
能夠表明日本節能的顯著效果的,還有產業能耗的大幅度減低:以1973年度為100,制造業的單位能耗在1990年減低到53;若按石油用量計算,制造1日元產品的單位能耗,1973年度為1.62g(克),2005年度減低為1.05g(克),35年間減少了1/3以上;從GDP的單位能耗看,若以1973年為100,1978年為84.5(2003年為45.1)。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