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市場,沒人才,沒資金,煩惱;
有市場,有人才,還是煩惱。
為什么,市場有了,但是競爭對手也有了,煩惱;人才有了,但是人才開始向你叫板,煩惱。此外,企業也是個社會人,各種社會關系要梳理吧,煩惱。
賺錢和德
有次課下和大家聊天,一個學員問我——“說企業不贏利就是缺德。這個我承認。可是,我不贏利,利就被別人贏了去,這不也是回報了社會嘛。還能不能說我缺德?”
兩碼事!
輸掉的過程中回報了社會,這就好像是在賭場上回報了牌友,沒人領你的情。
你在賭桌上輸了,沒人領你情的,對吧?你輸了錢,人家不會說,“這哥們慷慨大方。”只會說,“真笨!”最多會說,“這家伙點不行。”是吧?說,“嘿!這家伙倒霉,今天!”
賭有賭規,他不會感謝你。商有商規,做市場經濟也有規則。
企業怎么回報社會?
和在賭桌上一樣——賺了錢,結束了之后,把這錢一點:
“好,給你三千,給你五千,給你六千——嘿!哥們兒,喝茶去吧!”
這叫瀟灑,這樣,有人領你的情。
企業也是這樣,賺了錢,捐資助學,修橋鋪路,這個有人領你的情。
賺錢的過程是一回事,賺了錢怎么花,又是一回事。
這個過程不能輸,你必須要賺錢。
賺了卻不快樂
很多領導人都有這個感受,賺錢了,當年的理想不再是夢了,我們卻比當年不快樂了,因為,煩惱多了。1969,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發表了《彼得原理》,當年就被譯為14國文字廣為傳閱。煩惱,誰沒體會過?特別是當領導的,很多人都被煩惱蠶食了健康,內臟出了問題,比如,心臟病,胃病,精神上出了問題,比如焦慮癥,脾氣暴躁,甚至進一步引發家庭關系緊張,最終心理崩潰。
煩惱是啥?煩惱是由什么造成的?肯定的說,壓力,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以及來自自我的壓力。如何去除煩惱,就是要減少壓力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員工等著你吃飯,社會有需求,你只能選擇扛著。可以說,選擇做企業,基本上就是選擇了一條不歸路。這個壓力能剪掉嗎?不能。更有甚者,一首打油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后悔當領導,處處有煩惱。”
“興奮總是很短很短,痛苦卻是很長很長”,有個學員總結了當官的心情變化規律:每次提拔,總是三天的快樂,三年的煩惱。
然而,有的領導人,壓力比我們還大,但是應對自如。小平同志的壓力大不大,在他執政的時候,正趕上改革開放,百廢待興,到處都是壓力。他是怎么做到的,毛澤東、周恩來給了鄧小平一個評價,能力很強,舉重若輕。
由此,我總結出一個煩惱的公式,煩惱等于壓力比能力:
煩惱=壓力/能力
算一下你的煩惱。如果能力大了,那相對的說,煩惱就會少了;如果能力小了,煩惱就會多。壓力是100,能力是1,煩惱是100;如果壓力是1,能力是100,煩惱就成了百分之一。當煩惱來了的時候,先靜下來想想,是不是能力出了問題。
其實,經驗表明,很多煩惱都在于,是我們能力不夠。
煩惱,是因為無能,無能是因為無知,無知是因為不學,所以,提高能力是解決煩惱的最根本辦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