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上網仍將是長期問題
盡管風電開發和設備投資紅火,但一提及風電上網,內蒙古有著和其它地區同樣,甚至更多的煩惱。這個煩惱就是風電發展規劃和投資立項的統籌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具體而言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部分地區存在大規模風電難以消納的問題。在部分風電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風電發展規劃側重資源規劃,缺乏具體的風電送出和風電消納方案,大規模風電送出消納的矛盾日益突出。蒙西電網的風電資源豐富,2010年6月底,已并網和在建風電裝機已分別達到489萬千瓦和85萬千瓦,上網電量除部分由本地消納外,其余電量需要外送華北電網。但是,隨著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大規模風電裝機陸續投產,華北電網也面臨著本地風電消納問題,從而使蒙西的風電消納問題更加突出。甘肅酒泉和吉林白城也有類似問題。
二是部分項目電源建設和電網建設的協調有待加強。由于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流程相對簡單,核準進度快,建設周期相對較短,而電網接入系統在項目審查、方案確定及工程建設方面相對復雜,致使接入系統工程與風電場建設難以同步完成。例如,據電監會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介紹,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公司烏力吉木仁風場一期、額爾格圖風場一期、白云風場一期預計2010年底投產,但是由于其接入系統至今未取得審查意見,風電無法按時送出。內蒙古地區風電資源需通過西電東送通道送往京津塘地區,但現有兩條通道容量有限,只能解決少量風電的送出,內蒙古送出第三條通道2006年就已經開始規劃,但至今仍未開工。
三是個別地區風電與其它電源發展不配套。蒙西電網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全網最高負荷的24.51%,在冬季供熱期間和用電低谷時段,為確保電力系統安全運行,也不得不限制風電場的出力。
上述《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還顯示,內蒙古電網區域的接入系統工程全部或大部分由發電企業出資建設。由于風電項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棄風”現象,發電企業本身的投資熱情受到打擊,接入系統工程的建設可能面臨著更大的資金壓力。
控制風電規模 整合企業力量
為了應對各種問題,內蒙古今年初下發了《內蒙古“十二五”風電發展及接入規劃》和《內蒙古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確定了每個盟市建設總規模和年度建設規模,實行風電年度監視計劃管理,根據電力市場、電網接入條件、調峰能力、風電運行棄風情況,合理確定年度建設項目的核準。
據王秉軍透露,除上述措施外,內蒙古還制定了《風電企業整合減少運營主體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高風電開發的準入條件。通過優化風資源配置,對現有企業重組、兼并、聯合、托管減少開發運營主體,推動資源向大企業集中。據了解,目前區內90%以上的風電裝機本身就是由大型電力企業開發的,由此不難判斷,“十二五”期間中小企業在該區域的發展空間會進一步縮小。《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擬將內蒙古風電企業控制在25家之內,分散接入仍可由中小企業開發。
由于內蒙古2020年目標與現階段發展水平差距明顯,針對風電消納問題,自治區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王秉軍表示,應對之道就是增加用電負荷,簡而言之就是提高全社會的總用電量水平。據其透露,《內蒙古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對此做出了明示,即實施引進負荷與風電開發掛鉤聯動的措施,通過風電企業引進產業,構建發電與用電一體模式,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與高載能產業發展結合。目前中電投集團擬依托在蒙東霍林河地區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和鋁加工園區構建微型電網,與大電網解網運行,直接將風、光電接入微網,可使風、光電比例提高到30%以上。根據測算,2015年蒙西地區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2000億千瓦時以上,風電電量按20%比例吸納,蒙西地區可消納風電裝2000萬千瓦。
《細則》還對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發展提出了新思路,提出取消過去將風電開發與風機制造引進掛鉤的做法,改為對設在自治區內風機整機生產銷售100萬千瓦以上的風機關鍵零部件生產銷售超過10億元的企業給予相應的風電開發權。從而達到避免盲目引進和重復建設的目的。
內蒙古是全國唯一一個保留省級電網的省級自治區。據本報記者了解,為規范和提高風電并網發電的服務水平,內蒙古電力公司編制了《辦理風電業務工作流程指南》。但相關人士在多個場合呼吁,加快蒙電外送通道,特別是特高壓線路的建設。張福生透露,國網公司“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的7條特高壓通道,起點都確定在內蒙古,如果順利順利投產,蒙西電網的風電發電比例將突破25%。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