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和尚德電力那位高層同時指出,“德國光伏市場的啟動,難道不是靠補貼的嗎?其他海外市場的啟動,都有補貼。”
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說,太陽能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本來就是一個特殊的市場,確實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德國能夠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就是依靠政府所推出的電價補貼政策,指責中國政府補貼是毫無道理的。
2004年,德國修正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實行強制上網電價補貼措施,根據光伏發電設備類型和規模的不同,實行每度0.38歐元到0.49歐元的補貼,并保證20年的上網電價合同保證期,這一措施的出臺大大刺激了德國光伏裝機容量的快速發展。
中國企業成本優勢之辯
去年,全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量為2G瓦,已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基地,全球前十位的太陽能電池廠商里中國占了四席。中國多家廠商明確表示,中國企業并不存在反傾銷行為。
“被認定為反傾銷行為一般要有幾個標準。比如,中國方面是否存在低于成本價出售;中國企業是否威脅到了對方國家的企業生存,等等。”交大泰陽那位人士說道,“中國現在并沒有低于成本價出售。”但全球的光伏組件價都大規模下降了。
而價格大規模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這位交大泰陽的負責人分析道,首先,多晶硅這種原材料的價格在去年到達450美元/公斤的頂峰后泡沫破滅,一下子跌到了每公斤50~60美元,下游電池制造企業的成本已大幅下降。
其次,今年整個國際市場都不景氣,因此電池也過剩,這加劇了競爭。“2008年,中國廠商的產品存在高價低質的問題,當時國際需求旺盛。但是今年當整個產業過剩后,更多企業在提高自己的質量上下工夫,中國產品的質量和轉換效率都在提升,獲得了海外客戶的青睞。因此一個行業的過剩也是有好處的。”
他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德國廠商喜歡與客戶簽長期訂單,“他們定一個1.8歐元/瓦的價格,但沒想到市場變化快,中國廠商提供給客戶的現貨價格比他們的低,他們就沒有競爭力了。”
該人士告訴記者,海外企業應該從自身尋找問題,而不是一味指責別人。尚德電力上述高層表示,一些海外公司已意識到自己成本高企的問題。
“現在,我們希望能夠與海外廠商對話,也已向國家有關部委進行了匯報。”該尚德電力高層表示,中國下游廠商雖占據了德國光伏市場的一部分,但是中國每年進口的多晶硅、配套設備是從德國采購的,因此中國給德國當地制造商也帶來了大量生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