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篇
——全力以赴 打造百億產業
在上海世博會世博中心的屋頂上,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兆瓦級電站是萬眾矚目的新元素。大面積鋪設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組件以及墻面上裝有雙面玻璃遮陽太陽能電池組件,就像一頂“太陽帽”,成為建筑的一部分。電站可實現年發電100萬度,可供約2000戶居民用上一年,年二氧化碳減排900余噸。
在上海紫竹科技園投運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建筑本身就是國家863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電站。在這座有著美麗的“太陽頂”、“太陽墻”以及透光型“太陽廊”建筑的大廳里,智能化的大屏幕即時顯示發電量等信息。
這兩個兆瓦級建筑一體化電站,從設計到產品生產和電站建設,都是航天光伏企業完成的。“品質科技、共創未來”,憑借在技術、產業鏈、系統集成能力、產品品質、成本、營銷、品牌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航天光伏致力于成為一站式全球光伏系統集成解決專家,傾力打造著百億產業。
航天機電光伏產業總工程師、航天培養的光伏技術領軍人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紅波介紹,截至目前,航天光伏兩大技術中心已擁有一支由數十名博士、十多名國內外的外聘專家組成的技術人才隊伍,擁有授權及受理專利32項,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這是航天光伏產業迅猛發展的厚實基礎。
李紅波博士對未來非常自信:“航天機電將形成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突破3~5項新型電池技術,完成3~5項關鍵裝備的研制(如PECVD),使航天光伏產業技術始終位居前列,成為國家光伏產業的技術發展風向標。”
光伏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最終目的是尋求降低發電成本的途徑,并實現高附加值產品的升級換代。航天機電現正加大冶金法、硅烷法多晶硅提純技術的研發和改良西門子法工藝的改進,同時正在進行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技術、大型高倍聚光電站技術、柔性非晶薄膜電池技術的研發。
實現產業鏈資源的最佳配置,發揮產業鏈作用,體現著航天機電人的智慧和能力,也是航天光伏產品好品質的保證。基于對市場的前瞻性判斷,航天機電將光伏產業硅材料生產的源頭和產業發展的龍頭神舟硅業定位于4500噸的產能和電子級產品的品質,到2015年,將實現核心產能和控制產能合計萬噸級的多晶硅生產能力的規模。神舟新能源目前已進入試生產,這對拉動整個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為加強成本控制和內控管理,航天機電正在重點建立產業鏈的成本標準核算模型及控制考核機制,力爭使整體成本(從硅料到組件)到2013年控制在8元/瓦以內。
大量資金投入是產業發展的“硬件”。通過強強合作、利用產業基金、拓展融資渠道和形式,航天機電努力探索實施多種戰略合作的新途徑,如最近八院與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是航天機電利用產業平臺與大型資本合作的又一新的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產業的能力,獲得更高投資收益,航天機電國際化的融資平臺正在積極打造中。
日前,航天機電《十二五發展規劃》已獲得股東大會批準。根據該發展規劃,航天光伏發展的“路線圖”非常清晰:大力發展新能源光伏產業,“集中資源,集成核心,打造百億”,以技術為支撐,以市場為牽引,以資本合作為紐帶,以金融產品為杠桿,努力成為綜合競爭能力國內第一的光伏企業。
到2015年,光伏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140億元以上,占航天機電總收入的70%以上,打造1吉瓦以上的航天垂直一體化光伏產業鏈,形成面向全球光伏市場的光伏系統集成工程能力、銷售服務能力,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光伏產業技術研發能力,擁有國家級光伏工程研發中心和檢測實驗室,省市級硅材料研發中心和太陽能電池技術中心。
航天光伏產業是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點,國資委派駐集團公司監事會歷任主席喬龍德、王壽君等領導,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等領導,八院院長朱芝松、黨委書記李明福等領導以及集團和八院各職能部門領導已多次視察航天機電所屬各企業,為促成央企合作牽線搭橋,積極爭取和給予多種政策扶持。
航天光伏產業發展還得到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及國防科工局,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其相關委辦局等各級組織、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航天機電“二次創業”已經全新啟動,展望未來,航天光伏產業將迎來陽光燦爛的收獲季節。
航天機電在續寫充滿陽光的歷史,創造無限輝煌的未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