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光伏產業發展分析與預測
1)中國發展光伏市場條件逐漸成熟
過去半年,伴隨油價下跌、金融危機以及實體經濟衰退的影響,全球太陽能產業景氣急劇轉差,產能供過于求的隱憂造成原料及產品售價崩跌,而由于中國光伏產業原料及市場呈現兩頭在外,因此匯率巨變使的中國光伏企業成為主要受害者,但也由于全球光伏市場的降溫,我們認為將有助提前催生中國光伏市場的發展,理由是:
(1)關鍵材料的掌握:2008年中國高純多晶硅(純度為6N以上)產量將達4 110噸左右,同比增長263.7%,供貨商也由原先4家增為10家,雖然目前多晶硅成本競爭力仍有待加強,但自主供應能力已逐步提升。
(2)關鍵設備的自主化:中國已逐步掌握長晶爐、鑄碇爐的技術,并將切入線切割機領域,關鍵制程設備技術實力也有所提升。
(3)低成本光伏技術的發展:全球光伏市場的降溫為中國發展光伏市場提供契機,多晶硅每公斤現貨售價由高點300~400美元劇降至目前的100~120美元,有助降低晶體硅光伏系統的發電成本,另外薄膜光伏電池龍頭FirstSolar的每瓦生產成本已降至1.12美元以下,被市場看好其將在2010年間達到Grid—party,在日本、美國以及歐洲廠商的推動下,次世代薄膜光伏技術發展正在加速。
2)中國將多方嘗試各類光伏技術,低成本是首要條件
2008年12月以來,包括甘肅(敦煌10MW光伏電站)、青海(啟動柴達木盆地Gw級光伏電站計劃,首期30MW預計2009年開工)、內蒙古(啟動大型光伏示范電站研究計劃)、云南(昆明石林166MW光伏電站)、海南等日照較充足的省份(上述省份日照條件約在2 000~3 000kwh/m。/year)紛紛運作大型光伏電站(Solar Farm)的建設計劃。在光伏技術的選擇方面,初期階段預期中國將采取較開放態度,上述示范項目兼采晶體硅電池、薄膜光伏電池以及聚光型光伏電池(CPV)技術,但根據中國國情以及日照條件判斷,大型光伏電站系統(Solar Farm)的發展路線應較確定,而量產能力強、度電成本下降潛力大、外部成本低的薄膜光伏技術、聚光型光伏系統在中國或具有較佳競爭優勢。
3)中國目前對光伏發電補貼費率不亞于歐洲國家
雖然目前中國仍未明定中國光伏市場的長期戰略目標,但基于上述三點的演變,中國扶持自有光伏市場已具備較強的誘因,2008年8月14日發改委批復了內蒙古鄂爾多斯伊泰集團205千瓦太陽能聚光光伏電站和上海崇明前衛村lMW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4元(含稅),相當于0.59美元及0.45歐元,此補貼費率與德國的0.36歐元及西班牙的0.23歐元相比并不遜色,我們判斷2009年中國將出臺光伏發電政策扶持與補貼措施,若能將光伏上網電價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在每度2.5~3元(0.36~0.43美分)的話,將對光伏產業產生較大誘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