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適宜的微灌形式。根據(jù)窖(窯)區(qū)地形、土質、作物等情況,選擇適宜的灌水方式。對于菜園(包括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適宜用滴灌。對于果園,適宜用滴灌、微噴灌和涌泉灌。蒸發(fā)量大的地方,不宜用微噴灌。對于庭院種植的花卉、食用菌等,可考慮用微噴灌。對于糧、棉、瓜類作物,適宜用滴灌。
(2)選擇微灌類形。為節(jié)省投資,有條件的地方,首先考慮自壓方式,沒有自壓條件時,根據(jù)經濟和電源狀況,考慮用人工手壓泵或微型電泵抽水。根據(jù)控制面積、作物種類選用固定式或移動式類型。果園、花卉、食用菌、瓜類等,因行距較寬或灌水次數(shù)較多,經濟效益又高,一般采用固定式。對于大田糧、棉等密植作物或一些面積較小的庭院種植業(yè),多采用移動式。目前有兩種移動模式,即一套微灌系統(tǒng),2口窖,控制約0.27m2(4畝)地,首部用手壓泵作動力;或一套微灌系統(tǒng),4口窖,控制約0.53hm2(8畝)地,首部用微型電泵作動力。移動時,一條毛管可橫向移動數(shù)次,一組毛管可移到另一處。對電泵系統(tǒng),為了不停泵,可備用一組毛管,當一組灌完后,先開備用的一組灌水,再等已停灌的一組毛管水放空后,移到另一處要灌的地方,如此反復移動,直到一口窖(窯)所控制的面積灌完后,再將整套微灌系統(tǒng)移到另一窖(窯)繼續(xù)灌溉。
2.抗旱坐水種技術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在作物播種時期由于雨水少,土壤墑情差,往往造成出苗晚或缺苗斷垅,甚至不出苗,嚴重影響農業(yè)生產。為了保證出全苗、出壯苗,采用一種稱為坐水種的方法。作業(yè)程序是刨穴(或開溝)、注水、點種、施肥、覆蓋和鎮(zhèn)壓。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適時播種,提高播種質量,達到苗齊苗壯的目的,出苗率可達95%以上,并能提高抗旱能力,提高肥效,促進早熟增產。據(jù)寧夏試驗,玉m可增產16%左右。
3.地膜集流穴灌技術
該技術是在抗旱坐水種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作業(yè)程序為蓋膜;放風;放苗至地膜外;將播種坑擴大為30cm直徑的鍋形集流坑穴;用砂子封閉播種坑;通過鍋形集流坑穴的低洼集水作用收集降雨時降到其它部位地膜上的水,達到集流穴灌的目的。
4.注射灌溉技術
采用特制的灌水器,直接向根區(qū)土壤注水(或水肥溶液)的一種方法。目前寧夏是借用LYJ型追肥槍,安裝在農用噴霧器上,依靠噴霧器的打氣壓力,通過噴咀將水注入到作物根區(qū)。其特點:一是灌水、追肥、根區(qū)施藥可以一次完成;二是適宜干旱地區(qū)的果樹、瓜類、玉米等稀植作物灌關鍵水;三是可根據(jù)作物長勢情況進行定量灌溉,苗期少灌、淺灌、旺盛期多灌、深灌。灌水定額僅2-3m3/0.067hm2,一般每株(處)每次注水0.5~1.0kg。
5.瓦罐滲灌技術
瓦罐滲灌的灌水器是用不上釉的粗粘土燒制成,四周有微孔(也有在罐壁按一定間距鉆1mm微孔的),灌水時需人工向罐內注水,水從罐四周微孔滲入,借助土壤毛細管的作用,水滲入到作物的根區(qū)。瓦灌埋深30-40cm,底面不打孔,罐壁厚4-6cm,上口加蓋,蓋中心留一10mm的圓孔,供排氣和向罐內注水用。滲水半徑隨土質不同可達30-40cm。瓦罐制造工藝簡單,可就地取材,造價便宜。適宜在株行距較寬的作物,如果樹、瓜類、玉米上進行抗旱保苗或關鍵水用,播種時隨即埋上瓦罐,果樹應埋設在樹冠半徑的2/3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