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利用效益顯著
大學城能源站兩臺(套)機組分別于2009年10月20日和10月21日通過“72+24”小時試運行,全面轉入生產運營。分布式能源系統建設在大學城區域負荷中心,可以實現區域所需各種能源的就地生產、就地供應,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能源輸送損耗。由于能源的梯級綜合利用以及能源輸送損耗最小,一次能源的綜合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由于該項目符合國家發改委《我國天然氣利用政策》中關于優化天然氣使用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天然氣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有關規定,屬于天然氣優先類用戶,在廣東省節能調度排序中僅次于水電和核電機組,列火電機組第一名,使大學城能源站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高效能再加上節能調度排序的優勢,使得大學城能源站一投入運營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最大限度保證了大學城區域用戶,特別是十幾萬師生的日常熱能需求,為大學城的正常、穩定運行提供了能源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截至2010年2月底,公司實現安全生產131天,累計發電2.75億千瓦時,實現上網電量2.7億千瓦時,對大學城累計供應熱水20萬噸,低壓蒸汽5000噸。各項排放指標、氮氧化物、廠界平均電場強度、平均磁場強度等指標均遠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生活污水及工業污水基本做到零排放,各項性能參數均達到或接近設計水平。2010年初的寒潮侵襲廣州市,大學城能源站保證了大學城區域的熱能供應,受到了大學城區域10所大專院校及省、市領導、電網公司的高度好評及充分肯定,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循環經濟節能高效
大學城能源站為了充分利用一次能源,提高機組的熱效率,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的基礎上,還采取多種措施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進一步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利用余熱鍋爐尾部煙氣制備熱媒水,余熱鍋爐尾部熱水加熱器把熱媒水從60℃加熱到90℃,部分熱媒水送到大學城熱水制備站的水水熱交換器加熱高質水,向大學城用戶提供熱水,部分作為能源站集控樓和辦公樓中央空調溴化鋰機組的熱源。其次在熱媒水的熱量不能滿足大學城需求的情況下,從余熱鍋爐抽低壓蒸汽,供大學城熱水制備站汽水熱交換器制備熱水用。
系統輸入一次能源后,經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發電、蒸汽輪機發電機組發電、余熱鍋爐供低壓蒸汽和利用余熱鍋爐尾部煙氣制備熱媒水幾個環節,實現了一次能源的梯級利用,高品位的一次能源用于發電,低品位的高溫煙氣用于二次發電和供熱制冷,系統的綜合能源利用效率達到78%。而且經余熱利用后,余熱鍋爐排煙溫度由140℃降至90℃左右,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大學城能源站現已向廣州大學城區域內的10所大學及周圍用戶約20萬人提供全部生活熱水、空調冷凍水和部分電力。
——清潔能源綠色環保
廣州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以潔凈的天然氣為燃料,而且采用先進的燃氣輪機發電設備,大大減少了NOX、SO2、TSP等污染物的排放,其中NOX排放與同規模常規燃煤發電廠相比減少了80%,與燃氣電廠的國家排放標準相比減少了36%;由于采用的是LNG,SO2、TSP的排放幾乎為零;CO2排放與同規模常規燃煤發電廠相比減少了70%。
鍋爐補給水采用RO膜+EDI(電去離子)系統制水,無強酸性、強堿性廢水產生,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水經過處理后用于廠區內清洗、澆灌等,實現廢水零排放。
廣州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實現了“安全、高效、節能、環保”的理念,被廣州電網確定為“保亞運”供電具備黑啟動能力的重要電源點。
——分布式能源前景廣闊
發展分布式能源,將是我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實現能源集約化發展、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分布式能源在中國已經由理論探討進入工程開發階段。華電新能源公司總結大學城能源站的設計、建設和運營的經驗后,對開發大學城式的區域式分布式能源系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傳統的火力發電廠,煤燃燒的利用率是35%左右;用煤做燃料的發電、供熱的熱電廠,能源利用率在45%左右;而大學城能源站的能源利用效率在78%的基礎上還有提高的余地。
廣州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的建成投產,是對解決我國能源面臨的效率、結構、安全、環境等問題所做的一次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繼大學城能源站投入商業運營后,華電新能源公司以此為契機,加大了分布式能源的開發力度,目前在中石油管線途經的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天津、上海、南昌、沈陽、長春等)開展了一批分布式能源項目的前期工作,期望通過更多的項目,為我國分布式能源的發展積累經驗,并為我國分布式能源的進一步推廣做出更大的貢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