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古人云:“不學易,不可為將相”。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把“變易”的、“不易”的事簡化很重要。其實只有做到了簡單,才能達到易行。
但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現象和問題,有些是復雜但不一定個個復雜,可是由于思考這些問題者的思維習慣于復雜而把原本簡單的問題也復雜化了。
做總經理,不管多復雜的問題,只要找到解決辦法就行了。但是做教授的時候,你要把一個問題所有的環節都想到,講給大家聽,還要講得通。但是總經理的邏輯是八句話變一句話,把問題簡單化。這個邏輯剛好相反。毛主席說知識越多越反動是有道理的,這個反動是說沒辦法操作。
例如,有個人要在客廳墻上釘一幅畫,請鄰居來幫忙,畫已經在墻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這個鄰居卻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塊木板,再把畫掛上面。”他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三下,又說:“不行,這鋸子,得磨一磨。”于是,他丟下鋸子去拿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在使用銼刀之前,必須得給銼刀安個把柄。為此他起斧頭去屋外的一個灌木叢里去尋找小樹。就在要砍樹時他又發現生滿老銹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必須得磨一下……當這個鄰居為磨斧頭找不到磨石,又去買鋸子而忙乎時,畫早已釘在了墻上。
生活中有許多像這個“鄰居”一樣走不回來的人,他們認為要做好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須得去做更前面的一件事,他們逆流而上,回歸到零,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凈。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從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可以說——有選擇好,選擇愈多愈好,這幾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常識,也成為現代人類文明的代表——但是最近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表明:選項愈多反而可能造成負面結果??茖W家們曾經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有一個讓一組被測試者在6種巧克力中選擇自己想買的,另外一組被測試者在30種巧克力選擇。結果,后一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選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對自己的選擇有點后悔。
另一個實驗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學附近的一個以食品種類繁多聞名的超市進行的。工作人員在超市里設置了兩個吃攤,一個有6種口味,另一個有24種口味。結果顯示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的顧客較多:242位經過的客人中,60%會停下試吃;而260個經過6種口味的攤位的客人中,停下試吃的只有40%。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出乎意料:在有6種口味的攤位前停下的顧客30%都至少買了一瓶果醬,而在有24種口味攤們前的試吃者中只有3%的人購買東西。
太多的東西容易讓人游移不定,拿不準主意,同理,對于游客來說,太多的可選擇的線路產品讓人花了眼,不好下手。企業培訓講師譚小芳認為,推而廣之,對于旅游品牌來說,對于陌生市場就不要一下推出很多線路(臺灣游就不錯,剛開始推出的時候,就是全景游,現在加上了深度游,但沒有一哄而上,嚇著游客。)對于旅游企業內部管理呢,太多的意見也會使決策者混淆視聽。
筆者認為,營銷人不要以為給客戶出越多的意見(常見的失誤比如,旅行社的業務員一個海南游提出三五種走法、發給游客的行程幾十份之多等等)、提供越多的選擇就是好事,其實往往適得其反,由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給出意見的動機也不盡相同,所以太注重聽取別人的意見很容易讓自己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