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湖北省八部門聯合發布《全面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劃定礦山綠色轉型生死線:到2028年底省內95%以上的大型礦山、85%以上的中型礦山要達到綠色礦山標準,磷礦、建材石料等重點礦種被列為“強制升級對象”。新建礦山需在投產1-2年內通過綠色礦山評估,露天礦山粉塵控制、資源利用率等指標被納入“一票否決”范疇。政策高壓之下,礦山企業面臨著從生產模式到技術體系的全面革新考驗。
在這一政策背景下,總投資140億元的蘄春石鼓沖綠色建材基地項目,成為檢驗政策落成的“試金石”。作為湖北省政府與央企戰略合作的標桿工程,該項目由中國電建牽頭,聯合湖北港口集團、蘄春城投集團等國企共同打造,涵蓋礦山開采、砂石加工、長膠廊道運輸、碼頭及陸域堆場四大板塊。項目肩負著經濟與生態的雙重使命:一方面,礦區面積達6179畝,年產7000萬噸砂石骨料,必須實現“開采零揚塵、污水零入江”的嚴苛環保目標;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放緩的行業背景下,綠色化、智能化正成為建材企業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新出讓的礦權普遍附加綠色礦山建設要求,該項目需要為行業探索可復制的轉型范式。
傳統砂石露天堆放存在著兩大突出問題:一是粉塵污染難以管控,露天裝卸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揚塵,不僅嚴重影響周邊生態環境,更直接觸碰到政策中 "粉塵控制一票否決" 的紅線;二是物料品質保護難題,露天堆存的砂石易受雨水沖刷和地下水侵蝕,導致含泥量升高、級配失衡,造成資源浪費與品質下降。而約頓氣膜倉的應用,恰恰精準針對這些行業頑疾展開技術攻堅。氣膜內部形成微正壓環境,配合智能霧炮系統,形成雙重降塵防護體系,從根本上杜絕砂石裝卸過程中的粉塵外溢;獨特的膜體結構能夠有效阻隔雨水與地下水,為砂石提供全封閉的存儲環境,避免物料遭受侵蝕破壞,從源頭保障產品品質穩定性。
氣膜倉并非孤立運行的單體設施,而是與蘄春項目四大板塊實現深度協同聯動。其中,碼頭與礦山通過 40 公里長膠廊道實現無縫銜接,構建起 "礦山開采 — 廊道運輸 — 碼頭裝船" 的全流程封閉運輸體系,配合氣膜倉的封閉式存儲,真正實現了從開采到運輸再到倉儲的 "零露天暴露" 生產閉環。在經濟效益層面,氣膜倉展現出顯著的工程優勢:單倉建設周期僅 45 天,較傳統鋼結構倉縮短近一半時間;建設成本降低 35%,運維能耗減少 40%,有效幫助企業在嚴苛環保要求下實現投資成本與運營效率的優化平衡,為項目全線投產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
這一工程不僅直接帶動交通運輸、生產制造、金融服務等關聯產業發展,促進蘄春與長江中下游城市群的經濟聯動,更通過氣膜倉等綠色技術的創新應用,實現了經濟發展、社會效應與生態保護的高質量協同。作為湖北省綠色礦山政策落地的典型樣本,該項目打造的 "蘄春模式",為全國同類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轉型經驗 —— 當政策要求轉化為技術創新動力,當環保投入轉化為產業升級機遇,綠色礦山建設便真正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蘄春石鼓沖綠色建材基地的實踐表明,在政策倒逼與市場壓力交織的雙重考驗下,氣膜倉等創新技術不僅是破解露天礦山生態難題的 "關鍵鑰匙",更是串聯經濟價值與環境效益的核心紐帶。當 40 公里長膠廊道的輸送帶晝夜運轉,當氣膜倉內的智能霧炮系統精準降塵,項目所承載的已不只是千萬噸砂石骨料的產能,更是一座以技術創新為支點的綠色轉型里程碑。隨著氣膜倉技術的推廣應用,湖北綠色礦山建設正從 "政策壓力" 轉化為 "發展動力",為全國礦產行業勾勒出一條生態優先、智能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 這既是蘄春項目對時代命題的應答,更是中國礦山產業向 "綠" 而行的生動縮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