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工業領域產能的迅速復蘇,意外地引發了一場全球范圍的能源短缺。中國也遇到了與此類似的問題:2021年9月前后,中國國內開始出現的“拉閘限電”現象,波及了10余個省份,對相當多企業正常的業務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讓更多的企業意識到企業發展對于能源的過分依賴與業務連續性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平衡關系。也是從此刻開始,“可持續發展”和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就不再僅僅是一個涉及企業社會責任的話題,而是一個真正關系到企業現實業務穩定性的關鍵節點。
而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將減少對能源的依賴與“可持續發展”關聯起來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中國政府早在2020年9月就宣布,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被稱為“30·60目標”)。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經下決心摒棄以往依靠傳統“用高碳排放實現高經濟增長”的方式——這曾經是所有歐美發達國家走過的發展模式,也是人類歷史上所有高速發展經濟體必經的發展階段——轉而去探索一條觸及經濟發展基本法則、涉及到經濟發展理念、產業結構、生產力方式等各個層面的經濟發展模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留給中國企業實現3060目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有限公司技術服務部經理 曹赟
“對通過降低能源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感興趣的企業,首先應該是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國家的3060規劃讓這類企業必須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商業收益;其次是制造業企業,經歷了2022年的斷電后,這類企業自身對能源需求供應的多元化和穩定性的要求就持續在增加。而且對于處在不同產業鏈當中制造業企業而言,一旦
節能減碳目標實現,就能夠將這種優勢輻射給上下游企業,從而為自身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整個產業鏈上所有參與企業的一種激勵。”曹赟,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有限公司技術服務部經理強調,目前中國本土企業通過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從大環境方面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發展迅速,已經為企業構建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多元能源選擇空間——有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裝機總量已經超過了煤電裝機;而對于企業而言,目前更應該關注自身節能減排能力的建設,從而最終完成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作為中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重點關注為應用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及信息科技服務。2022年,注意到中國企業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專門成立了具有針對性的業務單元——數字化和
新能源事業部,與施耐德電氣一起,共同為中國本土企業提供實踐“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方法論和技術解決方案。2022年年底,在施耐德電氣首屆可持續影響力合作伙伴獎中國區評獎活動中,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有限公司獲得“客戶賦能獎”,標志著其已經在幫助企業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和心得。
“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與施耐德電氣的合作始于2011年,當時我們合作的業務主要是為行業用戶提供關鍵電源領域的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曹赟介紹說,這種合作在2022年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
在曹赟看來:以往為行業用戶提供的解決方案,往往都是服務于企業的業務部門,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實施的改造和優化,解決業務部門某些關鍵業務節點的需求和目標。而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下,企業相關的工作則從業務層面上升到管理層面,往往需要直接對CXO層面的企業高級管理者負責。因此更多需要提供的不是技術層面的節能解決方案,而是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目標設計開始,為企業提供一整套直至規劃設計實踐路徑、提供基本方法論和相關技術工具和產品組合的服務。
“我們堅持的一個大的原則:基于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服務是基于管理層面的,而不是以往通過某個技術手段實現單個的節點的節能——雖然可能最后落地還是會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但是我們一直堅持認為前期在管理階段所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曹赟反復強調經過一年的實踐所取得的心得: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節能減碳,首先需要從戰略層面上為企業提供咨詢。進而幫助企業梳理其碳資產,收集相關碳數據,通過數據量化和可視化,建立其能耗模型。最終,利用我們與施耐德電氣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幫助企業構建一個能夠有效節能減碳的系統。
具體來看,曹赟介紹說,在相關戰略層面上,“首先是我們的目標是與客戶一起成長,所以我們現在聯合了行業內頂級的咨詢機構,面向企業用戶提供了大量的交流、溝通和學習平臺,以便于快速獲取經驗,快速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而在進入具體方法實踐的階段,曹赟認為,新能源數字化體現在管理節能為先。因此,“針對一家企業,我們會通過建設一個能耗監控平臺,幫助企業梳理其目前的碳排放量現狀和碳資源,包括用電、用氣、用水……全部統計出來并數字化,從而幫助企業清晰了解自身現狀。”曹赟認為這一步的重要性在于:通過對現狀的統計和梳理,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用戶了解自身情況,明確項目目標,提高項目最終的成功率。
最后一步,也是最后項目落地實現的關鍵一步:落地實施。“第三個階段我們就真正地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工具和產品組合,針對不同企業的業務場景,做更加針對性的技術服務。”曹赟說,經過了前面在戰略規劃階段取得的統一認識,以及在實踐方法階段對項目目標取得的共識,在具體實踐的階段,針對不同行業用戶的場景化服務,變得更加有的放矢。
作為一整套邏輯方法的最終呈現,在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過去一年服務客戶的過程中,基于對這些領域企業本身業務特點和需求的深刻理解,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總結提煉了面向不同業務場景的具體技術實現路徑。
例如,在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傳統優勢領域金融行業來說,這類企業用戶常常需要管理遍布全部的分支行,而其中對于分支行機房的統一管理運營又往往總是其中較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方面,隨著整個IT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不僅金融機構自身的IT技術架構日益復雜,而且用戶對于金融機構在線業務的需求也更加嚴苛——不僅要求業務響應時間更短,還要安全性更好,業務的連續性要求更穩定……這些都使得金融機構各個分支行的數據中心承擔了更多來自技術和業務層面的壓力;另一方面,對于企業用戶而言,由于缺少足夠的人力資源和專業知識,因此一旦所管理運營的分支行數據中心機房出現故障,只能通過協調大量供應商解決。
以往為這類企業提供的能源解決方案,常常都是通過一套基于模擬量的機房環境監控系統,采用各分支行獨立部署的方式,通過短信進行遠程告警,實現所謂的“集中統一”管理。很顯然,這不僅從效率上難以滿足這類金融企業的需求,極大降低了其業務的可用性,而且所有機房對能源的消耗也一直處于不可控狀態。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下,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提出:為這類企業提供“可視性”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來,實現對金融機構分支行機房的統一運維管理。
具體而言,就是通過采用施耐德電氣 EcoStruxure? IT Expert 數字化平臺解決方案,集中管理客戶分散在邊緣場地的 IT 基礎設施,隨時了解設備和環境狀態,并將客戶各個層面的關鍵數據上傳云端。進而,通過EcoStruxure? Asset Advisor 遠程專家服務(簡稱EAA),幫助客戶實現對關鍵基礎設施的7*24主動監控、應急事件閉環跟蹤、故障預檢等,從而實現在客戶和第三方專家不在現場的情況下,展開故障的判斷和排除工作,減少了故障修復時間,提高了業務連續性。同時,通過收集匯總分散在各個分支行的運行和維護數據,為用戶的運維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從而使得降低整體運營成本更加有的放矢,進一步促進數據中心實現高效低碳的運維。
與金融行業類似,制造業是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另外一個具有傳統優勢的行業領域;但是與金融行業不同的是,制造業與能耗關系更密切的業務場景,集中在生產加工環節。
在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針對制造業提出的解決方案中,通過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及數字化運維平臺EMS+能效管控加來幫助制造業企業用戶收集其在業務過程中的能耗使用情況,進而再通過該平臺實現各類能耗數據的自定義化的呈現、分析。“如果用戶擁有大量的第三方自動化系統,如DeltaV、西門子、Rockwell、Honeywell等,我們就會通過AVEVA PI System平臺的兼容性,采集這些自動化系統中產生的能耗及相關業務數據,并將這些信息與數據與客戶共享,從而為客戶的能耗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曹赟說。
曹赟反復強調:“我們這套幫助企業用戶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閉環服務,也會被應用到其他各個行業的企業當中:其他行業的業務場景也許與金融行業、制造行業都不同,但是通過我們提供的一整套邏輯和方法,最終我們也可以通過選擇其他的平臺和工具,來幫助企業實踐針對其業務場景需求的節能減排的服務和解決方案。”
據最終用戶客戶統計,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相關方案實施后,在金融行業,需要第三方工程師到達現場進行故障處理的次數降低70%,僅有30%的故障報警需要工程師到達現場進行處理,同時,客戶安排內部運維人員陪同第三方工程師到現場進行故障處理的次數也同步大幅減少,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數據中心的高效運營以及減碳減排。而在制造業領域,“通過我們的服務,制造業企業一般能夠節能20%~30%。對于用戶企業而言,基本在5年時間里,就可以收回投資成本,還會有一定的盈利——這對于制造業來講是相當可觀的。”曹赟說。
寫在最后
如果說以往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話題都是企業社會責任范疇,都是基于企業反哺社會的考量,那么現在所討論的可持續發展,真的就是與企業自身業務密切相關且會影響其未來發展規律的戰略性投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已經認清了這一點。只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何真正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才是更多企業目前最困惑的一個問題。上海中智科技應用發展公司與施耐德電氣合作,從碳咨詢入手,構建了一個從理論咨詢到方法論,再從方法論到技術實踐的清晰閉環服務,實際上在降低企業實踐可持續發現戰略的門檻和風險,給了其一個可以自主決定和掌控的節能減碳的清晰路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