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位于昆明市五華區西翥街道大凹村北側,建設規模及內容為日處理生活垃圾2250噸,主要包括3×750t/d機械爐排焚燒爐和余熱鍋爐,2×N25MW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
據規劃內容顯示,五華區垃圾焚燒發電廠搬遷的新廠區位于西翥街道大凹村北側,距離現狀廠區直線距離約10公里(實際距離更遠),新廠規模約145畝,建設規模及內容為日處理生活垃圾2250噸,服務范圍為五華區及周邊城區。
五華區垃圾焚燒發電廠位于昆明西北新城普吉立交西側、北三環北側。自投入使用以來,雖然處理了大量生活垃圾,緩解了城市垃圾處理的困局,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周邊居民深受該廠排出的煙氣困擾。隨著城市的發展,現址五華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異地重建迫在眉睫。隨著五華區垃圾焚燒發電廠、云冶等污染企業的異地搬遷,西北新城的環境質量將會大大提高。
昆明市五華區垃圾焚燒發電廠異地搬遷重建項目由昆明鑫興澤環境資源產業有限公司建設,選址于昆明市五華區西翥街道大凹村。擬建項目日處理生活垃圾2250噸,年處理生活垃圾81.125萬噸,項目服務范圍為五華區及周邊。本項目主要由生產及輔助工程、公用工程等內容組成,包括新建垃圾接收、貯存、焚燒系統、煙氣處理系統、垃圾熱能利用系統等。擬采用3臺日處理能力為750噸的機械爐排爐焚燒爐,工程擬安裝三臺爐中溫中壓鍋爐以及配套安裝2臺25MW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設備年運行時間≥8000小時,年發電量9600萬kWh。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廢水有垃圾滲濾液、卸料平臺沖洗水、鍋爐產生的濃水、除鹽裝置產生的濃水和反沖洗水、生活污水;廢氣主要為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含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化氫、氟化氫、重金屬、顆粒物、二噁英類等大氣污染物的煙氣,以及垃圾儲運系統、滲濾液處理站等產生的惡臭。運營期產生的廢氣經處理后,均能達標排放。
項目主要環境影響:
1、廢氣
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廢氣主要為垃圾焚燒系統產生的煙氣,垃圾儲運系統、滲濾液處理站等產生的惡臭,以及飛灰固化車間產生的無組織粉塵。產生的有組織廢氣污染物有:SO2、NOx、煙塵、HCl、CO、重金屬、二噁英類等。無組織排放的廢氣有NH3、H2S、甲硫醇等。
2、廢水
①地表水
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廢水主要是垃圾滲濾液、車輛及地面沖洗廢水、鍋爐產生的濃水、除鹽裝置產生的濃水和反沖洗水,以及職工生活污水等。此外,在循環冷卻水系統會產生大量的循環冷卻水排污水,在廢水處理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濃縮液。
②地下水
根據工程分析,擬建項目可能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徑主要有:堆放于垃圾貯坑、滲濾液處理站和生活污水處理站等處的廢水防滲設施出現故障,廢水可能會滲透到地下而對地下水造成污染。據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項目區域內,需要重點防滲的區域包括:垃圾池、卸料平臺、滲濾液處理站、飛灰固化車間、氨罐區、點火油庫等。
3、噪聲
本項目運營期主要噪聲源為發電機組、冷卻塔、泵類及其它配套設施,噪聲源強在75-100dB(A)之間。
4、固廢
本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有焚燒爐爐渣、飛灰、污水處理站污泥、廢布袋、廢機油、廢金屬,以及生活垃圾等。
5、環境風險
項目運營期存在的環境風險主要為:煙氣處理系統事故排放、氨水儲罐泄露、惡臭泄露以及垃圾滲濾液的滲漏等幾個方面。
項目預防及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1)環境空氣
項目對焚燒爐產生煙氣收集后經過余熱鍋爐并入煙氣凈化系統,煙氣凈化采用“SNCR(爐內)+半干法脫酸+干法脫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塵”的處理工藝,并采用“3T+E”焚燒工藝,經凈化達標后廢氣通過120m高三筒集束式排氣筒排入大氣。。
(2)水環境
項目廠區內排水系統設計為“清污分流、雨污分流”體制。生產廢水中垃圾滲濾液、卸料平臺沖洗廢水以及生活污水進入項目滲濾液處理站,采用“預處理+厭氧UASB+MBR+納濾/反滲透”處理工藝處理后濃水回用于石灰石制漿和回噴垃圾倉,再生水回用于循環冷卻水池作為補充水。為防止項目對區域內地下水環境造成影響,對于項目區域內重點防滲區,本項目要求采取防滲措施后,區域內防滲等級不大于1.0×10-12cm/s;對于一般防滲區,鑒于廠區天然基礎層的滲透系數大于1.0×10-7cm/s,因此應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構筑防滲層,防滲層的厚度應相當于滲透系數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層的防滲性能。項目循環系統的排放的清凈下水部分回用,部分經清凈下水排放口外排廠外管網,最終進入大營河。
(3)噪聲
選用低噪設備,合理布置,加強廠區綠化,減少噪聲對外界的影響。
(4)固廢
本項目產生的爐渣,外售綜合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飛灰經固化后進行檢測,滿足《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要求后,可以進入西郊垃圾衛生填埋場處置。(5)環境風險針對存在的環境風險,項目采取了一系列的風險防范措施、風險發生后須采取的救援措施、并針對可能發生的風險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可將本項目環境風險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發生風險事故也能立即進行救援,以保障項目周邊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環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