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18日,第2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大會暨荒漠化防治國際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外交部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代表,國內外治沙領域專家、學者及相關企業代表共400多人參加了大會,就建立“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發展沙區產業、治沙富民等話題展開討論。
會議圍繞“創新防沙治沙技術,推進沙區生態修復”“探索風沙災害成因,完善監測預警系統”等6個主題開展深入研討與交流。期間,防治荒漠化大會考察團400人一行分批前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蒙草草博園進行參觀考察。考察團詳細了解了蒙草“種質資源+大數據”指揮下的精準荒漠化治理模式,對蒙草主導完成的阿拉善荒漠治理、烏拉蓋草原沙化草地修復、科爾沁沙地治理等沙地及沙化草原生態典型修復案例成果給予積極評價。
防治荒漠化大會考察團一行前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蒙草草博園進行參觀考察
建荒漠化研究院,馴化適地種質資源
在“保護利用荒漠資源,探索沙產業發展新思路”專題論壇上,邀請了國內治沙創新企業蒙草生態集團,就“用種質資源+大數據探索精準荒漠化治理”專題分享,向全世界推薦先進科研和實踐。
內蒙古東西橫跨2400公里,東部沙化有東部的特性、西部荒漠化有西部的成因。為研究與改善荒漠化環境問題,蒙草在阿拉善成立了荒漠生態綜合治理研究院。
蒙草在阿拉善成立的荒漠生態綜合治理研究院
不同地域和類型的沙地及沙漠適合生長的植物也不同。蒙草團隊以因地制宜、適地適草的理念,選擇耐旱、耐風沙、抗逆性較強的荒漠植物進行引種馴化,并將其應用到阿拉善荒漠化治理當中。經過5年的時間,蒙草團隊共采集收錄了阿拉善地區的沙生植物種質資源300余種,其中實現規模化繁育和應用的30種,為鄉土植物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適地性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
生態大數據引導下的科學保護修復400萬畝
天邊草原烏拉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
烏拉蓋沙化草地生態治理前后對比圖
2015年,蒙草科研團隊深入烏拉蓋草原腹地,通過對2010年和2014年TM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判讀,分析該地草原退化成因。結合地面調查和數據收集,蒙草團隊建立起草原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為烏拉蓋草原系統修復與科學保護進行精準指導。該平臺通過對烏拉蓋草原的土壤類型、退化情況和利用現狀進行數據系統分析,發出過量載畜預警,指導牧民生產,實現草畜平衡管理。生態大數據技術可為退化草原提供適地適情的解決方案,并通過草畜平衡管理、植被長勢監測預警、鼠害動態監測等功能,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科學保護。
治沙也治貧:沙產業的科學發展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在大會上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沙區經濟持續發展、民生不斷改善,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廣袤浩瀚的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區同樣造就出潛力巨大的沙產業。蒙草生態以采集馴化野生鄉土植物為基礎,研究培育兼具藥用功能、經濟價值的生態修復用種,在防沙治沙的同時,帶動種植業發展,在內蒙古阿拉善、通遼,西藏山南等地實現農牧民增產增收。
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到一片片綠洲為荒漠,中國在荒漠化治理領域取得的成績令人世人矚目。截止目前,蒙草生態已經累計治理輕、中、重度荒漠化土地近400萬畝。蒙草生態將繼續探索“種質資源+大數據”體系下的精準荒漠化治理路徑,為荒漠化防治貢獻蒙草力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