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日益繁榮的環保產業市場,企業的興衰存亡直接取決于自身的強弱。對于環保企業來說,要想壯大除了靠內生增長,就是靠外部并購。近些年,環保并購規模不斷擴大,在塑造龍頭企業的同時,也促進了產業的不斷成熟。
加快兼并重組大勢所趨 環保產業并購暗潮涌動
到了2013年,環保行業并購規模從90億元直接飆升至200億元,直接宣告了下一個高峰期的到來。預料之中,2015年中國環保行業并購達到一個峰值的,當年的并購案例超過100家,涉及金額逼近600億元。
進入“十三五”開篇的2016年,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環保并購態勢有所放緩,但整體表現仍舊可圈可點。據中國環保在線統計,2016年環保領域并購案例不低于100家,涉及金額近500億元。
經過環保行業競爭、資本市場聚焦、產業內部分化、新三板等多重因素釋放完畢,到了2017年,環保行業并購趨于理性。不完全統計顯示,2017年環保行業共發生86起并購,涉及金額約385億元。
據中國環保在線分析,盡管數量猛增,但環保企業仍舊呈現出“小而散”的格局。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2014年的10年間,中國環保企業數量從不足3000家直接飆升至5萬多家。還有機構認為,截至2017年,中國環保企業數量已經超過10萬家。
然而,在巨量的環保企業中,注冊資金50萬元以下的占據70%,員工數量在50人以下的超過90%,至少95%以上的企業規模小于100億元。
企業規模化、集中化、精細化發展,是環保行業發展的必然。因此,隨著“野蠻人”的殺入以及大型企業的崛起,資本的流入以及技術水平的提升,環保行業并購必然在全產業鏈掀起一場群雄逐鹿的廝殺。
環保企業并購大戰的熱門領域同樣備受關注。據中國環保在線觀察,除了從2015年就開始火熱的固廢處理、水處理、大氣治理等領域外,環衛清潔、土壤修復、環境監測及噪聲污染等細分領域的熱度同樣在不斷上升。
根據2017年新的并購案例情況,上市公司仍舊是環保行業并購的主力軍,而且并購標的性質也開始分化,新三板企業成新寵兒。另外,標的的分布區域,也從中國本土拓展至歐美發達國家,進而延伸至全球范圍。
《“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干企業100家以上。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綜合國家政策方向、行業基本情況及發展趨勢、發達國際經驗等因素,中國環保在線判斷,我國環保行業內并購重組仍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的大趨勢,龍頭企業的規模以及在行業中的占比將越來越大,也勢必在客觀上促進環保產業的成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