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吞精做爰啪啪高潮,亚洲欧美春色,中文亚洲视频在线,九一成人免费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政策法規 » 正文

福建晉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發布時間:2017-10-23 來源:北極星環保網

日前,《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印發,方案提出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基本健全,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總體....
日前,《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印發,方案提出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基本健全,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總體得到管控。到2030年,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建立健全,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全文如下:

《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晉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晉政辦〔2017〕161號

晉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

印發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有關單位:

現將《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晉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8月24日

(此件主動公開)

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一、總則

(一)背景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美麗晉江建設,保護好土壤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晉江市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6〕31號)、《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閩政〔2016〕45 號)、《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泉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泉政文〔2017〕43 號)和《晉江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晉政文〔2017〕121 號),切實加強我市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促進民生改善,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二)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立足我市市情,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為開創美麗晉江市建設新局面提供土壤環境保障。

(三)主要依據

1.相關法規和條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年1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

(4)《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修訂。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6年9月1日。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13年1月。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訂。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2014年7月29日修正。

(9)《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1年1月8日修訂。

(10)《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2017年7月。

(11)《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16年8月。

(12)《土地復墾條例》,2011年3月。

(13)《閑置土地處置辦法》,2012年7月。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2009年08月27日修正。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16年7月修訂。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

(17)《農藥管理條例》,2001年11月。

(18)《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

(1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2002年1 月。

(20)《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2014年1月。

(21)《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2001年3月。

(22)《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辦法》,2016年2月。

(23)《福建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2012年3月。

(24)《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2012年2月。

(25)《福建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0年修正本)》,2010年9月。

(26)《福建省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實施細則》,2002年5月。

2.相關政策及規范性文件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6〕31號),2016年5月28日。

(2)《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1996年。

(3)《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環發〔2010〕151號)。

(4)《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閩政〔2016〕45 號),2016年10月15日。

(5)《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工作意見》(閩政〔2009〕16號),2009年8月。

(6)《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泉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2017年3月31日。

(7)《晉江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晉江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2017年5月8日。

(8)《泉州市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泉政文〔2009〕163號),2009年8月。

(9)《晉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晉江市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晉政辦〔2014〕12號),2014年1月。

(10)《晉江市人民政府關于晉江市“十三五”畜禽養殖“三區”劃定方案(2016-2020年)的通告》(晉政辦〔2015〕235號),2015年12月。

3.技術依據

(1)環保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編制技術指南的函(環辦土壤函〔2016〕1806號)。

(2)《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HJ25.1-2014)。

(3)《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HJ25.2-2014)。

(4)《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25.3-2014)。

(5)《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HJ25.4-2014)。

(6)《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

(7)《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

(8)《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暫行)》(HJ350-2007)。

(9)《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10)《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

(11)《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

4.相關規劃

(1)《晉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修編》。

(2)《晉江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

(3)《晉江市市域環境規劃修編》(1998年8月)。

(4)《晉江生態市建設規劃修編(2011—2020年)》。

(5)《晉江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

(四)目標和指標

總體目標: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基本健全,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總體得到管控。到2030年,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建立健全,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主要指標: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五)工作重點

1.重點污染物:鉛、鉻、鎘、砷、汞、銅等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

2.重點行業:化工、電鍍、制革、鉛酸蓄電池(含組裝)、熱電、生活垃圾處置、危險廢物處置和危化品倉儲等行業。

3.重點區域及地塊:蔬菜基地、重點行業污染源集中區、再開發利用的城鎮建設用地及污染地塊、飲用水源保護區。

(六)分區管控

根據區域特點,重點落實以下方面:中心城區(包括青陽街道、梅嶺街道、西園街道、羅山街道、新塘街道、靈源街道和池店鎮、紫帽鎮)重點落實工業遺留地塊安全利用,2020年區域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陳埭鎮、西濱鎮重點落實工業遺留地塊安全利用、耕地和沿海灘涂等未利用地保護與開發,2020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磁灶鎮、內坑鎮、安海鎮、永和鎮重點加強工業污染地塊風險管控,2020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龍湖鎮、東石鎮、英林鎮、金井鎮、深滬鎮加強工業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耕地和沿海灘涂等未利用地保護與開發、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2020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1.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詳查

2017年4月起,按照《福建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實施方案》以及《泉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統一部署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工礦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底前查明耕地、園地等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化工、電鍍、制革、鉛酸蓄電池(含組裝)、熱電、生活垃圾處置、危險廢物處置和危化品倉儲等重點行業企業(含已停產、搬遷及關閉企業,以下簡稱“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按照國家、福建省和泉州市有關要求,建立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1次。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局、農業局、財政局、經信局等部門參與,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晉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晉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不再列出,具體分工詳見任務分解表。

2.推進土壤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提升土壤環境監測能力。依托我市各類環境監測機構,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配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所需儀器設備和人員,提升我市土壤環境監測綜合能力。建立健全培訓制度,每年至少開展1次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市政府要加大土壤環境監測等基礎能力建設投入,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委編辦、財政局、農業局等參與。

建設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由市環保局會同各相關部門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重點在耕地、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蔬菜基地、重點行業企業等地布設監測點位。2017年底前,根據省、市土壤監測方案和年度監測計劃,完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設置,建設布局合理、重點突出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在耕地、林地等布設土壤環境監測基礎點位,每5年開展1次監測,掌握全市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選取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蔬菜基地、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及其影響區域,布設土壤環境監測風險點位,每3年開展1次監測,掌握重點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變化。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局、農業局、經信局等參與。

3.構建土壤環境信息管理平臺

建立土壤環境信息管理系統。整合環保、國土、農業等部門現有土壤相關監測數據,依托“智慧泉州”信息平臺,建立市級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構建全市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力爭2018年底前建成并實現與福建省、泉州市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聯網共享。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加快數據共享,編制資源共享目錄,明確共享權限和方式,發揮土壤環境大數據在污染防治、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農業生產等方面的作用。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農業局、國土局、經信局、衛計局、市政園林局、規劃局、科技局、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二)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1.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

2017年底前,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技術規范,按污染程度將農用地劃分為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嚴格管控類三個類別,以耕地、園地為重點,分別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保障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以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為依據,開展耕地、園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與評價,有序推進耕地、園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逐步建立分類清單,2020年底前,完成劃定工作,送泉州市環保局、省環保廳匯總審核后報省人民政府審定。根據土地利用變更和土壤環境質量變化情況,每3年對各類別耕地、園地面積及分布等信息進行更新。逐步開展林地等其他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工作。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農業局、國土局等負責

2.優先保護質量較好的耕地和園地

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推進實施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蔬菜主產區要制定土壤環境保護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向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的地區傾斜。對優先保護類耕地和園地面積減少或土壤環境質量下降的鄉鎮(街道),進行預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環評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責任單位:市國土局、農業局、環保局、水利局、財政局等負責

防控企業污染。禁止在優先保護類耕地和園地集中區域新建可能影響耕地土壤質量的重點行業企業,現有相關行業企業要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實施提標升級改造或適時引導搬遷。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局等參與

3.積極推進耕地和園地安全利用

根據土壤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狀況,對確定為安全利用類的耕地和園地,要建立防護隔離帶、阻控污染源,采取施用改良劑、翻耕、種植綠肥等農藝調控以及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要制定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重度污染耕地環境風險管控等方案。到2020年,完成省下達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牽頭,市國土局、環保局等參與

4.全面落實耕地和園地嚴格管控

加強對嚴格管控類耕地和園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嚴禁種植食用農產品;對威脅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安全的,要制定環境風險管控方案,并落實相關措施。制定實施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計劃。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到2020年,完成省下達的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任務。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牽頭,市國土局、財政局、環保局、水利局等參與

5.加強林地土壤環境管理

在林地分布區域,要建立產出食用林產品質量定期檢測制度,發現超標的,要及時采取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嚴格控制林地的農藥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完善生物農藥、引誘劑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廣力度。對林地土壤污染問題突出的區域,應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評估與治理修復。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

(三)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保障人居環境安全

1.建立調查評估制度

排查搬遷或關閉企業原址場地土壤污染狀況,掌握其特征污染因子及污染特征,建立已搬遷、關閉企業原址場地的潛在污染地塊清單,并動態更新。自2017年起,對擬收回土地使用權的化工、電鍍、制革、鉛酸蓄電池(含組裝)、熱電、生活垃圾處置、危險廢物處置和危化品倉儲等行業企業用地,以及用途擬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上述企業用地,土地使用權人要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定,負責開展土壤環境狀況(含地下水)調查評估,調查評估結果向市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國土資源部門備案;已經收回的,由所在地街道、鄉鎮負責開展調查評估。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局、規劃局、經信局等參與

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農用地轉為城鎮建設用地的,由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開展調查評估,調查評估結果報送泉州市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國土資源部門備案。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局、經信局、規劃局、農業局等參與

2.明確風險管控要求

自2017年起,國土資源部門要結合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情況,根據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結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并進行動態更新,合理確定土地用途。符合相應規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地塊,可進入用地程序。暫不開發利用或現階段不具備治理修復條件的污染地塊,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劃定管控區域,設立標識,發布公告,限制人員進入、禁止土壤擾動,制定周邊影響區域環境保護方案,每年至少開展1次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氣環境監測;發現污染擴散的,責令相關責任方清理殘留污染,有關責任主體要制定環境風險管控方案,封閉污染區域,采取污染物隔離、阻斷等工程和管理措施,防止污染進一步擴散。

責任單位:市國土局、環保局牽頭,市規劃局、水利局等參與

3.落實監管責任

要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鄉規劃和供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市國土局、規劃局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等相關規劃時,應充分考慮污染地塊的環境風險,合理確定土地用途。

責任單位:市國土局、規劃局牽頭,市環保局參與

市規劃局要結合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加強城鄉規劃論證和審批管理;市國土局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地塊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加強土地征收、收回、收購以及轉讓、改變用途等環節的監管。市環保局要加強對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等活動的監管。建立規劃、國土、環保等部門間的信息溝通機制,實行聯動監管。

責任單位:市國土局、環保局、規劃局負責

(四)強化未污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污染

1.加強空間布局管控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紅線區域實施最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和產業退出制度。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布局重點行業企業,實行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聯動機制,加強規劃區劃和建設項目布局論證,根據土壤環境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

責任單位:市規劃局、環保局牽頭,市發改局、國土局、經信局、水利局、農業局等參與

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完善用地控制指標和定額標準,建立節約集約激勵和約束機制,實行城鄉建設用地“三界四區”(“三界”即規模邊界、擴展邊界、禁建邊界,“四區”即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管理,落實土地用途管制。鼓勵工業企業集聚發展,建立完善節約集約用地評價體系,修訂完善各行業用地標準和控制指標,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嚴格執行相關行業企業布局選址要求,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等,有序搬遷或依法關閉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的現有企業。結合區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學布局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置、廢舊資源再生利用等設施和場所。

責任單位:市國土局、經信局牽頭,市規劃局、發改局、環保局、水利局、農業局等參與

2.加強海岸帶環境保護

要重點監督沿海工業區污水達標排放,對現有超標排放陸源污染物的單位實施限期治理。加強碼頭周邊及漁港漁船污染防治監管,依法嚴查船舶及相關作業活動等向灘涂非法排放油類及油性混合物、含油污水、船舶垃圾、廢棄物、傾倒有毒有害物質等環境違法行為。加強岸線資源保護與優化利用,制定科學的港口發展規劃,保護濱海濕地,有效控制主要排海污染物。以陸源污染防治為重點,確保臨港工業區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濃度穩定達標。要加強灘涂環境保護,定期開展巡查。

責任單位:市海洋與漁業局、環保局、國土局、農業局、福建省泉州港口管理局圍頭灣港務管理站、泉州海事局晉江海事處等負責

3.防范建設用地新增污染

自2017年起,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要與重點行業企業簽訂土壤污染防治責任書,明確相關措施和責任,責任書向社會公開。排放鉛、鉻、鎘、砷、汞、銅等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要增加對土壤環境影響的評價內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需要建設的土壤污染防治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市環境保護部門要做好有關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管理工作。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局等參與

(五)嚴格監管各類土壤污染源,明確各鄉鎮工作重點

1.強化工礦企業環境監管

加強日常環境監管。根據工礦企業分布和污染排放情況,在2017年底前,確定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實行動態更新。列入名單的企業每年要自行對其用地進行土壤環境監測,結果報環保部門備案。每3年對重點監管企業周邊區域至少開展1次土壤環境監測,數據及時上傳泉州市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結果作為環境執法和風險預警的重要依據。以化工、電鍍、制革等企業為重點,鼓勵企業優先選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無毒無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并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定期開展生產設備、設施巡查巡護,及時處理生產過程中材料、產品或者廢物的揚散、流失和滲漏等問題,防止土壤污染。環保局要定期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巡查,督促企業及時采取措施應對非正常運行情況。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經信局負責

規范企業拆除活動。嚴格監管重點行業企業拆除活動,在拆除生產設施設備、構筑物和污染治理設施活動時,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事先制定殘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處置方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實施安全處理處置,并報環保、經濟部門備案,防范拆除活動污染土壤。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局等參與

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省控區要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整治,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嚴格執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標準并落實相關總量控制指標,提高制革、電鍍等行業準入門檻。新建的重點行業企業,應布局在規范設立的工業園區內;加快推進現有涉重金屬行業企業進入園區集聚發展,在穩定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實施深度治理,進一步削減重金屬排放量,2020年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強化對重金屬污泥等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和安全處理處置。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經信局負責

強化有機污染物監管。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環境監管。經營儲油庫、加油站、從事機動車船保養、清洗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嚴格按要求建設、維護儲油設備,采取措施防止因儲油設備油品泄漏、廢棄機油的傾倒以及加油活動中油品的揮發、遺撒、泄漏造成土壤污染。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經信局牽頭,市商務局、交通局等參與。

2.規范廢物處理處置活動

加強固廢處置監管。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及大宗固體廢物的堆存場所排查和整治,完善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等設施,2017年底前完成整治工作。進一步健全危險廢物源頭管控、規范化管理和處置等工作機制,科學規劃和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設施。華懋電鍍集控區要配套建設危險廢物貯存設施。2017年底前,運用現代物聯網技術,建成全市危險廢物電子信息化監管平臺,實現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和處置全過程監管。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經信局牽頭,市發改局、國土局、商務局等參與

規范廢物再生利用活動。對電子廢物、廢輪胎、廢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動進行清理整頓,引導有關企業采用先進適用加工工藝、集聚發展,集中建設和運營污染治理設施,不得采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工藝或者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質,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經信局牽頭,市國土局等參與

3.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和服務,強化典型示范引導,大力推廣先進工藝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創新治理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著力提高治理的專業化水平和防治效果。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禁建區生豬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任務,實現零排放或達標排放。嚴格規范獸藥、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防止獸藥、飼料添加劑中的有害成分通過畜禽養殖廢棄物還田對土壤造成污染。到2020年,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到75%以上,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牽頭,市財政局、環保局等參與

引導農業向綠色生態化發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以我市水稻主產區為重點,推廣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商品有機肥生產等措施。推進化肥施用零增長行動,2017年底前,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年度任務。科學施用農藥,推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在本地主要作物種植區,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健全完善“監管部門+農資企業+農戶”的農資監管信息化網絡,推行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實名購買農藥、獸藥制度,2017年底前,建成農藥、獸藥監管平臺。加強平臺線上巡查,適時掌握農藥、獸藥產品特別是高毒、高殘留農藥流向動態,及時調查處理購銷異常情況。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自2017年起,選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列入市級規范社名錄的農民合作社等,開展綠色生態農業補貼試點。到2020年,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有機肥養分還田率達到6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提高到90%以上。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牽頭,市財政局、供銷社等參與

加強農藥包裝和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嚴厲打擊違法生產和銷售不合格農膜的行為。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回收處理體系,建設農村定點有償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站點,建立健全貯運和綜合利用網絡,自2017年起,重點在東石、內坑等鄉鎮的蔬菜基地開展試點工作,到2020年,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完成省下達的推廣任務;到2020年,實現蔬菜基地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推行農業清潔生產,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模式。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牽頭,市商務局、供銷社、財政局、環保局等參與

加強灌溉水水質管理。每年至少開展1次主要灌溉水水源的水質監測。灌溉用水應符合農田灌溉水水質標準。對因長期使用污水灌溉導致土壤污染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及時調整種植結構。

責任單位:市水利局牽頭,市農業局等參與。

4.加強生活污染控制

結合宜居環境建設行動,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減量管理,完善城鄉回收站點、分揀中心、集散市場“三位一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落實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深入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擴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范圍,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2020年底前全市70%以上行政村覆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責任單位:市政園林局牽頭,市環保局、農業局、發改局、財政局、商務局等參與

按照國家相關技術規范,對我市在用、停用和已封場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周邊土壤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估,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垃圾填埋場所(含非正規的垃圾堆放場)的排查,摸清數量、分布及其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嚴格規范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堅決查處滲濾液直排和超標排放行為,完善垃圾填埋場防滲漏、防揚散等措施。要加大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去向檢查力度,規范污泥處置,到2020年,全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開展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建材產品等資源化利用示范。逐步建立全市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收集貯存網絡和安全處置體系。減少過度包裝,鼓勵使用環境標志產品。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政園林局牽頭,市發改局、經信局、財政局、住建局等參與

5.明確各街道、鄉鎮工作重點

中心城區(包括青陽街道、梅嶺街道、西園街道、羅山街道、新塘街道、靈源街道、池店鎮、紫帽鎮):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加快現有的涉及重點行業企業的關停工作,對關閉搬遷的涉及重點行業企業原址地塊進行環境排查與土壤調查評估等,加強確保工業遺留地塊安全利用;加強轄區內垃圾焚燒處置等重點行業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評估,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進行風險管控。

陳埭鎮、西濱鎮: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轄區內重點行業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評估,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進行風險管控;開展搬遷或關停企業潛在污染地塊排查;加強耕地和沿海灘涂等未利用地保護與開發;加強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

安海鎮: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轄區內可慕皮革集控區及集控區外制革等重點行業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評估,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進行風險管控;開展搬遷或關停企業潛在污染地塊排查;加強耕地保護與開發;加強溪邊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草洪塘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

東石鎮: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轄區內華懋電鍍集控區及集控區外電鍍、制革等重點行業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評估,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進行風險管控;開展搬遷或關停企業潛在污染地塊排查;加強耕地和沿海灘涂等未利用地保護與開發;加強草洪塘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

深滬鎮: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轄區內東海垵開發區內電鍍企業及其他等重點行業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評估,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進行風險管控;開展搬遷或關停企業潛在污染地塊排查;加強耕地和沿海灘涂等未利用地保護與開發;加強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

龍湖鎮: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轄區內電鍍等重點行業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評估,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進行風險管控;開展搬遷或關停企業潛在污染地塊排查;加強耕地和沿海灘涂等未利用地保護與開發;加強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及龍湖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

磁灶鎮、內坑鎮、永和鎮、英林鎮、金井鎮: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轄區內重點行業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評估,掌握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進行風險管控;開展搬遷或關停企業潛在污染地塊排查;加強耕地和沿海灘涂等未利用地保護與開發;加強東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新垵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草洪塘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

(六)有序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

1.明確治理與修復主體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造成地塊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要承擔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責任主體發生變更的,由變更后繼承其債權、債務的單位或個人承擔相關責任;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或雙方約定的責任人承擔相關責任。責任主體滅失或責任主體不明確的,由市人民政府依法承擔相關責任。責任主體怠于承擔相關責任的,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代為履行,相關費用由有關責任主體承擔,市環保局要依法對怠于承擔相關責任的主體進行處罰。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局、規劃局等參與

2.有序推進治理與修復

制定土壤治理與修復規劃。按照國家統一要求,2017年底前,編制完成全市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建立市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庫。2018年底前,要以影響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問題為重點,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明確重點任務、責任單位和分年度實施計劃,報泉州市環境保護局備案。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農業局、規劃局、國土局等參與

確定治理與修復重點。結合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和發展布局調整,以擬開發建設居住、商業、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項目的污染地塊為重點,開展治理與修復。污染耕地集中區域要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其他地區要根據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環境風險及其影響范圍,確定治理與修復的重點區域。到2020年,完成省下達的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任務。

責任單位:市國土局、規劃局、農業局、環保局牽頭,市財政局、科技局等參與

監督目標任務落實。各鄉鎮、街道及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要定期向市環保局報告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進展情況,市環保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督導檢查。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農業局、國土局、市政園林局參與

3.強化治理與修復工程監管

治理與修復工程原則上在原址進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以及修復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轉運污染土壤的,有關責任單位要將運輸時間、方式、線路和污染土壤數量、去向、最終處置措施等,提前向晉江市和接收地環境保護部門報告。工程施工期間,責任單位要設立公告牌,公開工程基本情況、環境影響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環境保護部門要對各項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工程完工后,責任單位要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治理與修復效果進行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終身責任制。市環保局要加強對第三方機構的指導、監督,建立相關機構的誠信檔案,將第三方機構誠信檔案納入社會信用信息管理平臺,并向社會公開。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農業局、國土局、發改局、住建局等參與

(七)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先試

2018年底前,綜合考慮土壤污染程度、土地利用類型、地區代表性等因素,選擇工業企業污染地塊,以及受污染耕地和園地、蔬菜基地等,啟動1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工程,打造一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典型案例,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模式。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財政局牽頭,市規劃局、農業局、國土局、科技局等參與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推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

1.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科學研究

安排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依托省內外相關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研單位,研發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與修復技術,工礦企業污染地塊的調查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技術,以及先進適用裝備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藥劑),鼓勵我市企事業單位申報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業重點實驗室。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牽頭,市財政局、教育局、經信局、環保局、發改局、國土局、規劃局、農業局等參與

2.推動治理與修復產業發展

加大適用技術推廣。支持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引進與應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通過海峽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等成果轉化平臺,推動環保產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開展國際和海峽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鼓勵引進土壤污染風險識別、土壤污染物快速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與風險控制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牽頭,市發改局、環保局、水利局、教育局、經信局、農業局、國土局等參與。

推動環保修復產業發展。鼓勵第三方社會機構參與土壤環境監測評估等活動。加大政策扶持,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發揮“互聯網+”模式作用,加快完善覆蓋土壤環境調查、分析測試、風險評估、治理與修復工程設計和施工等環節的產業鏈,培育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企業,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的專業化水平。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從業單位的監管,將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從業單位和人員納入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

責任單位:市經信局牽頭,市環保局、發改局、科技局、國土局、規劃局、農業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參與

(二)嚴格環境監管執法,依法推進土壤環境保護

1.明確監管執法重點

重點監測土壤中鉛、鉻、鎘、砷、汞、銅等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重點監管化工、電鍍、制革、熱電、生活垃圾處置、危險廢物處置和危化品倉儲等等重點行業,以及蔬菜主產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城鎮建成區、畜禽集中養殖區等區域。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局、國土局、規劃局、農業局等參與

2.加大執法力度

提高環境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和水平,對全市環境執法人員定期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專業技術培訓。加強土壤環境日常監管執法,建立環保、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違法違規存放危險化學品、非法處置危險廢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行為。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專項環境執法,重點查處焚燒電子垃圾等環境違法行為和化工、電鍍、制革等違法生產企業等,對嚴重污染土壤環境、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對土壤污染違法行為應及時依法處罰,對涉嫌犯罪的,應及時移送公安機關查處。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完善各級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加強環境應急管理、技術支撐、處置救援能力建設。國土、農業等相關部門應按職責分工,配合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專項執法工作。完善環境行政執法和司法的銜接工作機制,推動環保、公安等執法案件信息錄入共享,鞏固和提升執法效果。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局、公安局、國土局、規劃局、農業局等參與

四、實施保障

(一)明確工作責任

1.強化政府主體責任

市人民政府是實施本方案的責任主體,對轄區的土壤環境質量負總責。各街道、鄉鎮及晉江經濟開發區是本方案落實主體,對轄區土壤環境質量負責,需加強組織領導,抓好工作落實。市政府建立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每年1月底前,市環保局要將上一年度工作進展情況向市政府報告。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發改局、財政局、國土局、規劃局、住建局、經信局、水利局、農業局、各鄉鎮、街道及晉江經濟開發區等參與

2.加強部門協調聯動

各有關部門要認真按照職責分工,切實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加強本行業污染防治技術指導和督促檢查,同時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牽頭部門做好相關任務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及時解決存在問題,定期向市政府報告。參與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積極配合牽頭部門,協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發改局、科技局、經信局、財政局、國土局、規劃局、住建局、水利局、農業局、市政園林局、商務局、各鄉鎮、街道及經濟開發區等參與

3.落實企業責任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督促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將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企業要按照環保規范要求,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確保達標排放;將土壤污染防治納入企業環境風險評估、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按規定編制和報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定期開展環境應急演練;自覺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的主體責任,接受社會監督。因生產、經營活動或突發環境事件導致土壤污染的企業和單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擴散,避免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將土壤污染防治重點行業企業納入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局、農業局等參加

(二)加大財政投入,發揮市場作用

1.加大財政投入

要加大對土壤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主要用于土壤環境調查與監測評估、日常監管能力建設、科技研發、試點示范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統籌相關財政資金,將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測土配方施肥等涉農資金,更多用于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的鄉鎮。市級財政可對優先保護類耕地面積增加的鄉鎮予以適當獎勵。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牽頭,市環保局、發改局、國土局、農業局、水利局、經信局等參與

2.完善激勵政策

全面落實國家扶持有機肥生產、廢棄農膜綜合利用、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等企業的激勵政策,研究各部門相關激勵措施,鼓勵相關企業參與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牽頭,市發改局、經信局、國土局、環保局、農業局、水利局、國稅局、供銷社等參與

3.發揮市場作用

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污染防治,推動受污染耕地和工礦企業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加快培育壯大一批環保產業龍頭企業和綜合性環境服務集團公司,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的專業化水平。積極發展綠色金融,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項目發放綠色信貸的力度。鼓勵保險機構創新環境責任保險產品,規范和壯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市場。支持銀行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對綠色信貸資產實行證券化。探索在重點行業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制定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企業投保目錄,強制要求重點行業企業進行投保。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發改局、環保局、金融工作局牽頭,經信局、人行、銀監辦等參與

(三)加強社會監督和宣傳教育

1.加強社會監督

推進信息公開。根據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調查結果,適時公布全市土壤環境狀況。重點行業企業要依據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其產生的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排放總量,以及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鼓勵公眾對污染土壤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監督。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局、市政園林局、農業局等參與

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實行有獎舉報,鼓勵公眾通過“一網兩微一平臺”、“12369”、信函、電子郵件等途徑,對亂排廢水、廢氣,亂倒廢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監督。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需要聘請環境保護義務監督員,參與現場環境執法、土壤污染事件調查處理等。鼓勵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民間環境保護機構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局、市政園林局、農業局等參與

推動公益訴訟。檢察機關可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或者有關社會組織對污染土壤等環境違法行為提起公益訴訟。沒有適格主體或者適格主體不提起訴訟,但社會公共利益仍處于受侵害狀態的,檢察機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的監督、訴訟及相關案件辦理工作。

責任單位:市法院、檢察院牽頭,市國土局、環保局、市政園林局、水利局、農業局等參與

2.開展宣傳教育

利用多種手段,結合世界環境日及世界地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關知識,加強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解讀,營造保護土壤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融入黨政機關、學校、工廠、社區、農村等的環境保護宣傳和培訓工作。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宣傳部、文體新局、教育局、國土局、市政園林局、農業局、商務局等參與

(四)加強目標考核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將其納入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完善環保督察制度,將土壤污染防治作為環境保護督察的重點內容。2017年起,市政府與各鄉鎮、街道及晉江經濟開發區簽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分解落實目標任務,明確年度考核內容。每年對各鄉鎮、街道及經濟開發區上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組織部等參與

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考核結果經審定后向社會發布,并作為地方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作為對地方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及相關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綜合考評的重要參考。考核結果作為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資金分配的重要參考依據。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組織部、財政局、審計局、統計局、效能辦等參與

對年度考核結果較差或未通過考核的街道、鄉鎮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提出限期整改意見,整改完成前,對有關街道、鄉鎮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實施建設項目環評限批;對整改仍不到位的,依法依紀進行責任追究。對在評估考核中瞞報、謊報的地區,予以通報批評,對有關人員區分情節輕重,予以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等;對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土壤污染問題的,按照黨政同責的有關要求,相關負責人需要承擔責任的,要依紀予以處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已經調離、提拔或者退休的,依法依紀實行終身責任追究。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其他違反治安管理有關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牽頭,組織部、監察局、公安局等參與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宁陵县| 卢湾区| 沐川县| 丽水市| 开封市| 朝阳县| 漠河县| 菏泽市| 富裕县| 宣恩县| 抚宁县| 思茅市| 滦南县| 浑源县| 普宁市| 呼和浩特市| 哈尔滨市| 白河县| 甘肃省| 长丰县| 金湖县| 遂川县| 上思县| 东安县| 怀化市| 内乡县| 读书| 长泰县| 怀远县| 克什克腾旗| 葵青区| 通州区| 奉化市| 延安市| 松桃| 绥棱县| 濮阳市| 米泉市| 江川县|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