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發展概況
1、土壤修復
(1)土壤修復的基本情況
①土壤修復的定義、特點及分類
土壤污染指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向土壤系統排放后,當數量超過土壤自凈能力時,會破壞土壤成分結構的平衡和土壤功能,乃至出現危害動植物和人體健康的現象。
土壤污染按照污染成分可以劃分為無機物污染和有機物污染。無機物污染包括酸、堿、重金屬以及砷、硒等非金屬化合物造成的污染;有機物污染包括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有機溶劑、合成洗滌劑等造成的污染。按照受污染土地的類型可以將土壤污染劃分為工業場地污染、油氣田污染、礦區污染和農田污染。按照污染源可以將土壤污染劃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其他污染。土壤修復則是指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
②土壤修復的上下游
土壤修復的產業鏈上游企業為檢測機構、修復用劑供應商、設備供應商等;中游企業為污染場地修復企業、環保咨詢機構(監理機構)等;下游企業為污染場地所有者、環保主管單位。
產業鏈上游企業為中游企業提供設備、修復用劑等支持和服務;中游企業提供從場地前期調查、 風險評估到中后期的工程實施、 竣工驗收、 后期評估等工作;下游企業發布項目。
③土壤修復的主要技術
土壤修復技術眾多,需依據污染場地的特點進行選擇。修復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對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因為不同污染場地的土壤質地、污染情況以及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同,對土壤修復提出了各異的需求,只有具備完善的土壤修復技術體系,才能提供更加全面,因地制宜的土壤污染修復方案。
常用土壤修復技術及其使用特點


(2)發達國家土壤修復的發展概況
①發達國家土壤修復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
歐美二次工業革命后,污染事件頻發,土壤修復產業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年代。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步伐,粗放的環境安全管理模式、無序的工業廢水排放或泄漏及礦渣的堆放,對各國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在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初期,世界各國紛紛通過立法等手段,防治土壤污染。
a.美國: 1980 年 12 月,美國頒布《綜合環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又稱《超級基金法》),填補了美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空白,同時創設了“超級基金”,首次用聯邦資金保障在無法確定責任主體或責任主體無力承擔污染場地治理費用時的土壤污染治理。拉夫運河事件不僅推動了美國在土壤污染立法方面的進步,也喚醒了國際社會對看不見的土壤污染的認識。 1986 年通過了美國超級基金修正和再授權法案,對基金進行了重新授權并擴大了基金的資金規模。
b.加拿大:加拿大聯邦層面設立了加拿大環境部長理事會,制定統一的技術指南,各省和地區負責制定各自的通用標準和基于場地的修復指南; 1989 年,建立了“國家污染場地修復計劃”,包含土壤和水體環境質量標準指南。 2005 年,建立了“聯邦污染場地行動計劃”。
c.荷蘭: 1987 年荷蘭《土壤保護法》生效,是歐盟成員國中最先制定土壤保護專門立法的國家,明確歷史性污染和新污染分別對待; 2008 年《土壤質量法令》生效,建立了新的土壤質量標準框架。
d.日本: 1970 年,制定了《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 2002 年,制定了用于管理城市工業場地土壤污染的《土壤污染對策法》; 2009 年,對《土壤污染對策法》進行了修訂。
土壤修復產業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這種周期性可以體現在土壤修復資金占GDP 的比重中,一般國家的規律呈現出土壤修復資金占 GDP 比重從低升高的趨勢。從目前世界土壤修復產業發展階段看,美國、加拿大、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成熟期,中東歐處于成長期,印度、中東、非洲以及東盟國家正處于孕育起步期。
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將土壤修復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準備階段(20 世紀 80 年代至 90 年代),平均土壤修復資金占 GDP 比重僅為 0.056%;第二個階段是起步階段(1993 年至2001 年),此時修復資金占 GDP 比重為 0.123%;第三個階段是躍進階段(2001年至 2004 年),修復資金占 GDP 比重高達 0.70%;第四個階段是調整階段(2005年之后),比重下降至 0.49%左右。
美國土壤修復資金占 GDP 比重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②發達國家土壤修復市場概況
美國土壤修復已形成聯邦-地方-非政府組織三層次的土壤管理體系,形成評估-治理-再評估的治理流程。而政府和私人資金共同構成美國土壤修復資金來源。
a.聯邦-地方-非政府組織三層次土壤管理體系
在美國,受污染的土壤被稱為“棕地”,全美約有 45 萬塊棕地,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老工業區中。 棕地管理由聯邦政府、 州政府、 社區及非政府組織共同完成。
其中,聯邦政府以環保署為主導,負責棕地的評估、管理及開發;國會則制定并通過有關土壤修復的政策法規文件。州政府制定詳細的棕地治理標準,起到監督作用。地方政府和社區是棕地管理的主要實施力量。非政府組織作為參與者,參與推進土壤污染的治理。
美國棕地治理結構及內容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美國土壤修復相關政策法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b.評估-治理-再評估流程
美國土壤污染修復治理流程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對污染場地展開調查,評估其污染等級, 對于風險很大的污染場地使用風險評估及排序的系統進行國家優先名錄候選場地,當場地得分大于 28.5 分時則建議列入國家優先名錄成為超級基金場地;其次,詳細測定相關污染指數并設計治理方案;然后實施治理方案;完成上述修復流程的場地將從國家優先名錄上去除。 美國這一修復流程的特點是土壤的修復結合了優先權管理,這是美國土壤污染修復與管理體系的一部分,從而保證了優先名錄中的污染項目得到足夠的關注與及時治理。
c.政府和私人資金共同構成美國土壤修復資金來源
美國的污染土壤修復治理的資金主要由污染的責任方承擔, 即發生污染的設施或場地的所有者來承擔;在無法確定責任人的情況下,修復資金由聯邦“超級基金”或州一級政府來承擔。而聯邦超級基金的資金一方面來自于針對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專門稅收(1986 年至 1995 年間),另一方面來自聯邦政府撥款。
在“超級基金”的管理模式下,解決了土壤污染修復治理的資金來源問題,但是由于污染場地及設施所有者需要負擔土壤修復的連帶責任, 所以造成人們回避可能帶有污染問題的土地開發的情況。 為了應對這種現象, 提出了“棕地開發”的土壤污染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國家為受到污染而沒能得到有效開發的土地提供各種補貼和政策優惠,鼓勵企業進行土壤修復和土地開發。美國政府在稅收等政策上對“棕地開發”的大力支持使得美國的土壤修復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前景。
③發達國家土壤修復的主要方式
據美國數據統計,其 2002 年至 2005 年的污染場地土壤修復中,使用原位修復技術的占所有污染源修復項目的 60%,且這一比重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原位修復技術不需要挖運土壤,修復成本相對較低。而在原位修復項目中, 30%以上采用土壤氣相抽提技術,多相萃取也逐漸獲得更多的使用。
據歐洲環境署統計,歐洲原位和異位處理的比重大致相當。然而在實際施工中,歐洲的場地土壤污染是以原位生物處理技術應用最多。而由于歐洲各國具體土壤污染以及土壤質地不同等因素,各國所采用的具體土壤修復技術有所不同。
(3)我國土壤修復的發展狀況
①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我國對于土壤污染的關注起步較晚。為了調查中國土地污染的現狀,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耗資 10 億元聯合啟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及其預防措施的調查工作,特別是對農業用地的調查。 2014 年 4 月公布了初步調查結果,但對于我國土壤污染現狀仍沒有清晰而準確的認識, 相關的土壤修復行業發展也是處于起步成長階段。和歐美成熟的土壤污染修復治理體系相比,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有關體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a.工農業粗獷發展導致耕地土壤和城市場地污染問題
我國工業和農業的粗獷式發展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雖然我國工業和農業經歷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并沒有及時重視其污染物排放的監管和治理,從而使得土壤污染日益嚴重。從工業污染角度看,土壤無機污染物中的重金屬污染主要來自于選礦廠、冶煉廠、鉛蓄電池廠、氯堿廠等工業工廠的廢物排放;非金屬砷和硒污染主要來自農藥和電子工業等; 而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主要來自于石油石化、煤化工、農藥等行業。從農業土壤污染角度看,化肥的過度使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工農業迅速發展,由于相應環境監管與保護措施的缺失,各地普遍出現土壤污染問題,其中,尤以率先發展工業實現經濟起飛的東部和中部較為發達地區為甚。我國嚴重土壤污染區 320 個,約 548 萬公頃。從不同的土地類型來看,關數據顯示,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有近 2,000 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受礦區污染的土地面積達到 200 萬公頃,石油污染的土地面積約有 500 萬公頃,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染土地約有 5 萬公頃,由上述四類土壤污染估算面積相加可知,我國至少有近 3,000 萬公頃的污染土地。
b.耕地污染范圍廣,重金屬污染嚴重
全國受污染耕地 1.5 億畝,占 18 億畝耕地的 8.3%,大部分為重金屬污染。根據 2013 年 12 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 我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 萬畝左右,這部分耕地已經不能種植糧食。受此類污染的重點區域多是過去經濟發展比較快、工業比較發達的東中部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其中,珠三角地區部分城市有近 40%的農田菜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超標,其中 10%屬于嚴重超標。
耕地污染包括鉻、銅、汞、砷等化學污染,且重金屬為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構成。耕地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危害極大。
c.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城市場地污染嚴重
場地污染指有工業廠區布局的土地上主要來自冶金、石化、化工、農藥等工業行業的污染物排放導致的土壤污染。在工業化進程推進、城市用地調整過程中,工業遷出城市,形成了城市中較大規模受污染的遺留場地。我國對這一污染的關注開始較晚,直到 2004 年原國家環??偩植乓髮I搬遷遺留的城市污染場地進行監測和修復。目前這部分土壤污染形成了城市地區對土壤修復的主要需求。
分析從 2008 年到 2012 年我國城市工業企業數量變化情況, 可以看出雖然城市工業企業數量不斷上升,但其中分布于市轄區的工業企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表現出工業逐步從城市中遷出的情況。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2001 年至 2008年間我國關停并轉遷企業數從 6,611 迅速增至 22,488 個。 工業的遷出給城市留下了很多工業遺址,特別是發達地區的重污染行業遺留的工業場地,是城市土壤污染的主要組成部分。
d.礦區污染不容忽視
礦區污染是耕地污染和場地污染外,我國同樣需要加以重視的土壤污染來源。礦區污染主要來自金屬礦、煤礦開采中的污染,某些情況下,礦區附近的地下水污染也納入礦區土壤污染范圍之內。 我國礦山污染問題雖不及耕地污染和城市場地污染備受關注, 但其污染程度已開始受到關注。據中國環保網不完全統計,截至 2008 年底,我國 113,108 座礦山中,因為采礦活動而占用、破壞的土地面積高達 332.5 萬公頃。
e.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2005 年 4 月至 2013 年 12 月,我國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范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未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陸地國土,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 630 萬平方公里。根據此次調查,基本掌握了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
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 16.1%(點位超標率是指土壤超標點位的數量占調查點位總數量的比例。),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 11.2%、2.3%、 1.5%和 1.1%。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 82.8%。
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 4 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②缺乏完善的土壤污染管理體系及政策法規支持
我國當前土壤修復項目和資金大多數依賴于政府, 土壤修復產業缺乏完善的盈利模式, 目前僅有少數的商業化項目將土壤污染修復的成本負擔交由土地開發商承擔。土壤污染管理體系的缺失是我國當前行業發展的阻礙,具體體現在土壤污染本身具有一定的隱秘性、長期性,其責任不易確認,從而土壤修復成本當前主要由財政承擔。
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劃一直在持續制定完善中, 法規層面上僅有少數標準型文件,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在政策法規層面上的指導和監督較為缺失。
③土壤修復發展不平衡
目前,國內土壤修復行業仍處于起步成長階段,多數試點項目為城市搬遷廠區的場地污染治理。以城市發展為目的的土壤污染修復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因為其修復資金可以利用市場資源而不完全依賴政府。但這部分項目涉及面窄,土壤修復更具市場潛力的其他領域并未有效拓展,比如耕地、礦山修復市場。
④土壤修復研發力度有待加強
由于我國因城市工業遷移而造成的場地土壤污染問題十分嚴峻, 所以適用于城市場地污染的修復技術在我國土壤修復市場中更受歡迎。 在城市工業污染場地的修復過程中,城市這一特殊社會和地理環境對土壤修復提出了修復周期短、二次污染小、穩定性高、對土壤結構變動小等要求,根據這些要求可以選擇適合城市工業污染場地的土壤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土壤氣提/生物氣提、化學氧化、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熱處理、固化/穩定法、土壤淋洗等技術。
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相對世界廣泛應用的技術種類而言數量相對較少, 且雖然部分企業正在同高校等科研機構聯合進行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創新以及產業化運用,但受到研發成本以及修復成本的制約,研發規模尚小。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土壤修復技術有待豐富和提高。
⑤土壤修復資金需求大,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融資渠道單一
土壤修復的資金需求很大,一些國際經驗中,比如荷蘭 2000 年至 2009 年間土壤修復成本約為每年 3.35 億歐元,其中政府投入約每年 1.6 億歐元。根據歐洲環境署的估計,歐洲每年約有 21.1 億歐元用于污染場地的修復及管理工作。美國僅 2007 年其超級基金項目就為場地污染花費了 3.8 億美元用于土壤修復。資金是最大的難題。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項目資金多來源于政府或國家專項資金,同時涉及資金總量億元以上的大規模項目較少,大多數項目為中小型規模。當前土壤修復項目融資渠道單一。
(4)我國土壤修復的發展趨勢
①土壤修復規模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仍是起步成長階段。 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 1-2%,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的土壤修復產業中已經達到 30%以上。預期隨著國家宏觀和行業政策對土壤修復重視度提高,以及相對完善的土壤修復管理體系構建,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的土壤修復項目,市場需求將擴張,土壤修復規模將迎來巨大的提升空間。
②環保政策助推土壤修復行業發展
從 2005 年開始展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之后,我國陸續出臺了多項與土壤污染相關的政策文件。 2008 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僅僅提出了到 2010 年以及 2015 年建立土壤污染管理體系的初步意見。隨后在《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以及《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中進一步提出了詳細的規劃指標,包括重點防控省份及企業的確定,污染防控指標的確定等。相比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治理政策支持,我國對土壤污染治理問題關注起步晚。
除了相關政策發布相對滯后以外,我國土壤修復政策體系尚不健全。根據前述我國土壤污染的分類類型, 我國目前以耕地土壤污染和城市工業場地土壤污染問題最為嚴重,然而目前還沒有制定具有系統性的土壤修復政策和相關標準。國家正在抓緊制定有關土壤污染治理的細則及管理辦法, 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陸續出臺。其中,《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土十條”)已經出臺并實施,《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將于 2017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辦法》等地方性政策文件業已相繼出臺或實施。這些導則、辦法和規劃將為土壤修復企業開展業務提供詳細的指導,有關內容也是預測未來市場前景的重要參考。
③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是土壤修復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在行業內嶄露頭角的多數為具備集成技術與工程經驗的綜合型公司, 在行業起步成長階段,這些公司更容易獲利。但成熟的土壤修復產業涉及檢測、評估、技術設備研發及工程設計施工等環節,隨著市場規??焖贁U大,產業鏈上下從短期來看,股東背景、過往業績等仍將是企業獲取項目的主要因素,從長期看,技術的成熟度、適應性及產業化將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我國土壤修復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主要體現為市場主流土壤修復技術構成的不同,隨著土壤修復市場深化,新技術成本逐步下降,在土壤修復更加關注其生態和社會效應的情況下,新的前沿的土壤修復技術將更受歡迎。
④多種商業模式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資金問題是土壤修復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目前土壤修復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其次是污染企業和土地開發商,包括產業農業化開發商和房地產開發商。然而, 依靠政府主導的資金投入無疑使得行業發展受到財政政策特別是財政負擔影響,因此,探索土壤修復行業商業模式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資金來源的解決辦法。
從成熟國家來看,土壤修復企業可以選擇多種商業模式——BOT/BT 模式、EPC 模式、 PPP 模式。其中我國目前比較多見的是 EPC 模式。從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前景來看, BOT 模式具有更加靈活的資金融通方法,同時對土壤修復企業的激勵作用更為明顯;而隨著國內 PPP 模式的來臨,修復產業的 PPP 模式為行業發展帶來更多的創新思路,以“特許經營、購買服務和股權投資”三種方式的政企合作能有效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并通過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的投入,讓社會資本融合到修復產業中,是未來我國積極探索的盈利模式。
⑤《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重要影響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于 2016 年 5 月 28 日頒布實施,其作為未來土壤修復的指導計劃,將對土壤修復行業產生重要影響?!锻寥牢廴痉乐涡袆佑媱潯分赋?,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我國應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到 2020 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 2030 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A.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2017 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力爭 2018 年底前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構建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在 2018 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 2020 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制定詳查總體方案和技術規定,開展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成果審核。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 年開展 1 次。
B.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
加快推進立法進程,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適時修訂污染防治、城鄉規劃、 土地管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 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關內容,到 2020 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同時系統構建標準體系,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
C.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防范人居環境風險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切實加大保護力度。 2017 年底前,出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指南。到 2020 年,輕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實現安全利用的面積達到 4,000 萬畝。同時,加強林地草地園地土壤環境管理。
2016 年底前,發布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規定。自 2017 年起,對擬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行業企業用地,以及用途擬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上述企業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開展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已經收回的,由所在地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開展調查評估。自 2018 年起,重度污染農用地轉為城鎮建設用地的,由所在地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開展調查評估。調查評估結果向所在地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國土資源部門備案。
自 2017 年起,各地要結合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情況,根據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結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合理確定土地用途。符合相應規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地塊,可進入用地程序。暫不開發利用或現階段不具備治理修復條件的污染地塊, 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組織劃定管控區域。
地方各級城鄉規劃部門要結合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加強城鄉規劃論證和審批管理。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地方各級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等部門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相關規劃時,應充分考慮污染地塊的環境風險,合理確定土地用途。
E.開展污染治理與修復,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要承擔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 省區市要以影響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問題為重點,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建立項目庫, 2017 年底前完成,規劃報環境保護部備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要率先完成。同時,結合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和發展布局調整,以擬開發建設居住、商業、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項目的污染地塊為重點,開展治理與修復。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定期向環境保護部報告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進展。
F. 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推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
整合高等學校、 研究機構、 企業等科研資源, 建設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實驗室、科研基地。優化整合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 2020年底前,分批實施 200 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并根據試點情況,比選形成一批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適用技術。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建成以環保為主導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一批成果轉化平臺。 2017 年底前,發布鼓勵發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術裝備目錄。同時,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與技術交流。
G.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土壤環境治理體系
按照“國家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原則,完善土壤環境管理體制,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屬地責任。 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加大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財政整合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地方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勵相關企業參與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同時,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污染防治。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發揮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引導作用,
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項目提供支持。 鼓勵符合條件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企業發行股票。探索通過發行債券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在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開展試點。
2、水體(地表水、地下水)修復
水體污染是指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導致其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到水的利用價值,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水體污染可分為點污染和面污染,點污染是指污染物質從集中的地點(如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口門)排入水體,而面污染則是指污染物質來源于集水面積的地面上(或地下)。從污染的性質劃分,可分為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從污染源劃分,可分為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其他污染源;從污染成因劃分,則可分為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
水體修復則是指水體(河流、湖泊、海洋、濕地和地下水等)受到污染或其生態系統的結構受到損傷后,采取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方法,在利用水生生態系統本身的自適應、自組織、自調節功能的基礎上,重建健康的水生態系統,修復和強化水體環境系統的主要功能(特別是水體自凈功能),并使修復的水體環境系統實現整體協調、自我維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環,使水體恢復到原有的生態功能或減輕污染的過程。
水體修復的產業鏈上游企業為檢測機構、修復用劑供應商、設備供應商等;中游企業為水體修復企業、環保咨詢機構(監理機構)等;下游企業為污染水體所有者、環保主管單位。產業鏈上游企業為中游企業提供設備、修復用劑等支持和服務;中游企業提供從前期調查、風險評估到中后期的工程實施、竣工驗收、后期評估等工作;下游企業發布項目。
水體修復的技術一般可分為水體物理修復技術、 水體化學修復技術和水體生物修復技術。目前在研究應用上一般以水體生物和物理修復技術為主,水體化學修復技術為輔。
與土壤修復相似,發達國家經過工業化快速發展之后,也較早的面臨水體污染問題,此后發達國家通過法律約束及技術創新實現了水體的有效防治和修復,水體修復步入成熟階段。
而我國,目前水體污染情況不容樂觀。根據《2015 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 2015 年, 全國 202 個地級市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 監測點總數為 5,118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 1,000 個。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綜合評價結果為: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 466 個,占監測點總數的 9.1%;水質呈
良好級的監測點 1,278 個,占 25%;水質呈較好級的監測點 236 個,占 4.6%;水質呈較差級的監測點 2,174 個,占 42.5%;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 964 個,占18.8%。地下水中主要超標組分為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鐵、錳、“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銨氮)、氟化物、硫酸鹽等,個別監測點水質存在砷、鉛、六價鉻、鎘等重(類)金屬超標現象。同時,根據《2015 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 423 條主要河流、 62 座重點湖泊(水庫)的 967 個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點位)開展了水質監測,Ⅰ~Ⅲ類、Ⅳ~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占64.5%、 26.7%、 8.8%,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我國水體污染形勢嚴峻,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充分重視,法律體系和監督體系的不斷完善,技術的不斷突破,市場化運營模式的不斷創新,未來水體修復市場也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市場化程度和行業競爭格局
1、行業市場化程度
土壤修復企業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專業性企業,如建工修復、高能環境、中科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
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等;第二類是涉足土壤修復的其他環保企業,如永清環保、桑德環境、東江環保等;第三類是外資企業,包括日本同和、英國 ERM、澳實分析等。由于土壤修復市場在我國處于起步成長期,參與企業相對較少,且一般土壤修復業主往往會選擇具有技術優勢、過往業績和資金實力的公司,土壤修復市場總體市場化程度偏低。但隨著土壤修復行業的不斷成熟,參與企業的增多,土壤修復市場市場化程度將會提升。
2、行業競爭格局和行業內主要企業
(1)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江蘇(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海納眾信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6-2020 中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研究報告》表示:
①根據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江蘇(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數據庫,目前數據中采集到的 775 個相關樣本項目中,共有 176 家從業單位所承接的 334 個項目公示了成交金額或成交單價,累計成交金額 726,167.3萬元。在 176 家承接單位中,累計成交額低于 100 萬元的有 51 家,占 29%;低于 1,000 萬元的合計 119 家,占 68%;低于 1 億元的合計 162 家,占 92%。截止采集時點采集到的數據,有 14 家單位的累計成交金額在億元以上;其中,累計成交 5 億元以上的單位有 3 家,占 2%。根據統計,該三家累計成交金額 332,017萬元,占全部成交金額的 45.7%。該數據分布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從業單位的金字塔型分布格局,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產業歷經 5-10 年的發展,在其中長期耕耘的公司已在產業鏈中進一步明確了定位。其中,以調查評估和分析測試項目為主的企業,為數眾多但累計承接金額相對較小,主要處于金字塔底部;以中小型修復工程承包為主的企業則為數眾多,主要處于中部;以大型修復工程承包為主的企業則相對較少,主要處于金字塔頂部。累計成交 5 億元以上的單位 3 家情況為建工修復累計公示成交金額 227,361萬元,高能時代累計公示成交金額 53,174 萬元,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累計公示成交金額 51,482 萬元,該三家累計成交金額 332,017 萬元,占全部成交金額的 45.7%。
②在已進行經濟性質分析的 233 家項目承接單位中, 共有 160 家公示了累計成交金額,合計 632,884.96 萬元。在目前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行業中最主要的三個從業單位群體中,國有經濟類從業單位累計成交金額約為 42 億元,占比 66.5%;民營非上市公司類從業單位累計成交金額 11.1 億元,占比 17.5%;上市公司其直接關聯企業(獨資或控股)的累計成交金額約 9.86 億元,占比 15.6%。三者合計成交 63.02 億元,占比 99.6%。目前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市場上以國有經濟類企業為主要的項目承接單位, 這可能與該產業處于發展初期且以政府為主導的現狀有關,而上市類企業以較高的品牌知名度、成熟的應用技術和較強的資金實力,表現頗為不俗。
(2)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按照土壤修復企業業務相關營業收入指標,評比出 2014 年度全國土壤修復企業 10 強和 2015 年度全國土壤修復企業 10 強, 排名如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統計數據, 按累計公示成交金額指標,建工修復以累計公示成交金額227,361萬元(占全部成交金額的31.3%)排名第一,高能時代以累計公示成交金額53,174萬元(占全部成交金額的7.3%)排名第二,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以累計公示成交金額51,482萬元(占全部成交金額的7.1%)排名第三。此外,根據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統計數據,按2015年企業業務相關營業收入指標,建工修復、中科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高能環境為前3名。
從上可以看出,建工修復系土壤修復行業領軍企業,業務規模領先。
(3)行業內其他具備土壤修復服務能力的主要企業基本情況如下:
①國內企業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②國外企業
國外企業在我國土壤修復市場參與程度有限。 雖然外資企業在修復技術和經驗方面比國內企業更有優勢,但受到監管政策的限制,外資企業很少涉足我國修復工程業務,而側重于修復的咨詢業務。
雖然難以進入中國修復工程業務領域, 但外資企業仍然看好中國修復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并積極進行業務布局,采取與中國企業建立合資公司的方式逐步進入中國市場。以日本同和為例,日本同和控股集團于2010年與蘇州高新區經濟發展集團總公司合資成立蘇州同和
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并開始在中國開展土壤修復業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