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植被組成的自然排水系統,雨水可通過路牙開口進入植草溝。記者田雯 攝
大公網12月13日訊 (記者 田雯)江蘇省鎮江市政府日前正式公布了“低碳小鎮”建設計劃,選址于鎮江生態新城上湖區域,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將打造成當地低碳發展的示范區。而正在進行的全城“海綿改造”,亦是鎮江建設低碳城市的另一重要路徑。當地政府邀港人才為鎮江低碳發展注入國際視野,盼海內外專家傳經送寶。
就在11月底,鎮江舉辦了國際低碳技術產品交易展示會,吸引了14個國家的相關領域專家與會,“低碳小鎮”建設計劃適時發布,小鎮內將建成“零碳社區”,集聚低碳產業,讓生態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小鎮注入經濟動力,并打造國際碳交易和碳金融服務中心。
城市道路旁的下凹式雨水花園可排澇排污蓄水。記者田雯 攝
“鐵殼城市”變身“海綿體”
道路兩旁不見傳統雨水管道,取而代之的是下凹式植草溝;樓房頂上不見裸露的水泥地面,而是在綠地中間鋪就了一條透水的紅磚小路。這是記者在鎮江市區主干道和部分住宅小區看到的景象。雨水花園、“綠地貼”等措施,正助力鎮江成為“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據鎮江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改造后的道路設計成了由植被組成的自然排水系統,路面下采用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措施,雨水通過路牙開口進入植草溝,下滲到透水盲管排入河道水系,能同時實現排水、蓄水、凈化功能。
而房屋樓頂的“綠地貼”也是亮點之一,不僅解決了樓頂漏水和陽光直射問題,還增加了城市蓄水功能。如今,遍布鎮江大街小巷的“海綿體”,讓原先硬質不透水的“鐵殼城市”,形成了天然吸水層,干旱缺水時可將蓄存的水釋放利用。
目前,低碳發展已為鎮江城市生態環境帶來積極影響,該市去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2%,能耗下降5%,全年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為255天,PM2.5濃度降低9%,地表水好于Ⅲ類水質的比例達75.8%。到2017年底,鎮江將完成22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改造,實現既排澇、又排污,同時兼顧雨水利用和提升景觀功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