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一個日本教師團來北京交流環保教育。在中日友好環保中心舉行了幾天討論會。每每會間休息時,一位日本教師總愛跑到會場外的草地上去收集我國野草種子。他收集的一定是在日本難以見到野草種子,或許,是北京特有的野草種子。在我們完全無視它們的存在,動不動就要把它們拔掉的時候,這位日本教師卻小心翼翼地把草種包起來,要帶回日本去。看著那位日本教師蹲在北京的草地里,欣賞那些野草的樣子,我有些震撼。北京還有這些令日本教師稀奇的野草,那是北京值得驕傲的生物多樣性財富呵!我們沒有去欣賞,去保護,去珍惜它的價值,只能表明我們是無知的。我突然想到:北京特有的野草地會不會是養育出北京特有的昆蟲群體的條件?而這些昆蟲群會不會在北京的自然生態鏈中有它們重要的位置,比如養育北京特有的野生鳥類……。稍一細想,那幾顆被日本教師采去的野草種子的生態價值實在是太大了。而我們不珍惜自己野草地的行為實在是太愚蠢了。
一位學者告訴我,全國性的拔草運動始于五十年代。當時提倡拔草有兩個原因:一是認為雜亂的野草與當時井然有序的社會面貌不符;二是為了“除四害、講衛生”,認為野草叢中長蚊子,拔光了草,就會消滅蚊子。事實上,將野草平齊剪短,照樣整齊美觀,拔草露出的裸土才是很丑陋的。再說草拔了幾十年,蚊子還是那么多。因為蚊子生于水,而不是生于草。這位學者說,曾被列為“四害”的麻雀,因其捕蟲功能而于六十年代得到了“徹底平反”。那么在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生態的重要性的九十年代,該是給野草“平反”的時候了。 如果我們覺得生態價值離自己的生活實在是遠了一點兒話,那么我們呼吸的空氣質量該算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吧?城市中拔草還有一個最大的害處就是使空氣質量惡化。自北京公布空氣質量以來,總懸浮顆粒一直是北京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這些懸浮顆粒被吸進人的肺就再也出不來了。
專家指出,空氣中的懸浮顆粒70%來自地面揚塵。而這些揚塵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馬路邊上被拔了草、裸露著干土的地面。本來,野草的草根有著很好的固定土壤的作用。野草吸收塵土的功能毫不比人工草坪遜色。茸茸的野草地可以吸收空氣中大量的有害氣體,放出氧氣,是城市里天然的氧吧。除了放氧, 野草地還能吸收噪音和熱量,使城市變得安靜,夏日變得涼爽。此外, 野草草根還可以保持水土, 下雨時緊緊抓住地面的草根不僅可以避免土壤被雨水沖走, 還能吸收住雨水, 使其進入地下水, 很有助于雨水的回收。所以,拔掉野草實在是萬萬不該繼續做的事情。 讓我們徹底改一改對野草不公平的偏見,從那位日本教師的行為里看到我們身邊的野草地的價值吧。這樣,你一定會情不自襟地開始欣賞和善待野草;去告訴人們野草的管理只能剪短, 而不能連根拔掉;去對粗暴的拔草行為說“不!”(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