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科盛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六合的生產基地,就像走進了試驗基地。在人工挖出的河道、實驗池中,國內外各種河道治理最新設備在這里進行中試,效果好的將被挑出來,再根據不同黑臭河道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改造升級,形成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過去我們是制造企業,靠開流水線賣產品掙錢;而如今我們是
水處理、生態修復技術服務商,通過并購、合作等手段,世界上各種高科技環保產品都可以‘為我所用’。”公司董事長曹惠忠告訴記者:經營思路上的“突破”,讓企業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去年簽訂單1億多元,今年預計簽單量在6億—10億元。
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的曹惠忠,2000年前后拉著同學和師弟下海創業,開發的第一個產品是水處理劑,應用于工業循環水處理。他說:“那會兒日子很好過,由于技術先進、產品利潤率極高,成本兩三千元的產品,市場價高達兩三萬元,而且即便這樣,還比國外產品便宜三四成。”
這樣的好形勢持續了五六年,公司規模沖到了省內同行業非外資類前三。但隨著國內同行逐步打破技術瓶頸,競爭來了。公司意識到,僅抱著一項技術吃飯,無異于自縛手腳,尋找下一個“盈利點”迫在眉睫。他將視線投向更廣闊的工業污水處理行業。
當時工業污水處理行業已經涌入了一批“先行軍”,但大都盤踞在低端市場。審時度勢,公司決定借技術優勢進入“門檻”較高的高難污染物處理行業。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團隊擼起袖子,從分析檢測、設備生產、現場服務……全部自己干,一步步掌握了原水處理、循環水處理、脫鹽水處理、污水處理和污水回用等水處理領域的全系列“技能”。“科盛環保”的第一次轉型很成功,產值很快闖入省內同類企業前十。
但新的困惑又接踵而來。2013年前后,在離南京不遠的宜興聚集了上千家環保企業。若比成本,南京的人力、生產成本起碼比宜興高10%,而10%,恰好就是制造業本身的利潤。
公司再次預感到“危機”,決心第二次轉型,放棄設備制造。曹惠忠說:“以前到我們廠來還能看到上百名工人,但現在只有十幾名工人,設計、研發人員則多達百余名。”卸下制造的重擔,科盛環保徹底轉型為技術服務總包商,集中精力進軍全新的水處理全系列業務、河道治理、土壤修復等生態修復領域,同時將公司的生產基地改造成中試基地。
在科盛環保公司,記者看到一套微納米氣泡發生裝置正在往人工河道充氧。給河道充氧是消滅河道“厭氧菌”的常規手段。但不一樣的是,這臺機器把氧氣充進河道,卻見不到水里咕嘟咕嘟冒氣泡。“我們的氣泡直徑在納米、微米級別,產生的氣泡肉眼幾乎看不見。氣泡小的好處是,氧氣可以在水中最長停留幾十個小時,滅菌效果更好。”公司工程師解釋道。
這個設備并不是科盛環保原創的。數月前,通過全國遴選,公司選中北京某單位一套微納米氣泡發生設備,雙方達成合作在南京進一步中試、再開發。
再過一個多月,這套為南京黑臭河道量身定制的設備即將投入使用。這些年,通過這樣的方式,科盛環保在寧參與了南京六七條河道的設計、治理,以及對小南化等地塊的土壤修復。
曹惠忠透露,在科盛環保公司,有一張巨大的信息捕捉系統,和環保企業、機構、高校等對接,尋找適用的新技術。“高校、制造企業孵化了大批新技術,我們就像他們和客戶之間的橋梁,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把新技術引入我們的中試基地再創造、再升級,最終根據訂單交付標準,形成一整套因地制宜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他說,這一合作模式填補了高校和大型設計院的技術轉移中間空白,讓水處理和生態修復的效果更好,也讓企業從純制造業跳出來,煥發出新的生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