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資本短缺制約的中國,引資動力已逐漸減弱。外企如不及時調整經營戰略,接受政府的正常監管,繼續抱著‘超國民待遇’不放,肯定沒有希望。”4月22日,一家知名跨國公司中國區公關總監私下透露,十天前國務院公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9號文)是一份標志性文件,意味著“過去那種無條件的外資優先時代結束了。”
投資環境轉變
乃全球大趨勢
對于9號文的出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說,“這實際上是我國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為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更加重視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作用,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的需要。”
具體到9號文,從利用外資目標上來看,主要是結合國家產業調整要求,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嚴格限制“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這也是全球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大勢所趨。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解釋說,在改革開放的相當長時期內,中國在土地、勞動和資本三大要素中,最缺的是資本,“當時甚至是一些污染較大的企業也引進到中國,對維護勞工利益和環境保護缺乏足夠的重視。現在,在經濟發展由追求快轉向提高質量的情況下,一些口子肯定會收緊。”
同一起跑線
是市場完善需要
9號文的另一著力點是創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而享受慣了超國民待遇的部分外資企業當然會一時不適應。黃衛平曾就此回應歐洲和美國駐京商會人士,“這不是要限制誰,而是把平臺搭得更大一點,取消超國民待遇也是希望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這是中國完善市場經濟的舉措。”在其看來,“對于規范的跨國企業來說,其自身也明白,長期實行雙重標準是不可能的。”
張燕生進一步指出,過去我國對國企的稅收平均是30%左右,民企是20%左右,而外企平均下來是12%左右,如果在同一個行業經營的話,對于國企和民企來說是不公平的。
趙晉平也表示,時至今日,中國經濟基本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形成多元化的企業結構,公平競爭的呼聲也就越來越高漲,“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