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選取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上的水文站:潁上閘、淠河(六安斷面)和佛子嶺水庫等與蚌埠閘作水生生態特征比較,以綜合反映淮河水質情況。沙潁河是淮河第一大支流,污染嚴重,研究選取潁上閘——沙潁河匯入淮河干流最近的一個閘壩。淠河是淮河上水質比較清潔的支流,研究選取其上的淠河六安斷面和佛子嶺水庫。蚌埠閘是淮河干流中游重要控制站,受閘壩高度控制,水體極易受到污染。
1.2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本研究蚌埠閘及淮河其他主要斷面的生物學數據來源于2006年5月的《淮河生態調查報告》。
(2)數據處理
近年來,國外水質(特別是營養物)評價、水生生物學評價和水健康狀況評價多采用箱線圖。
2監測結果與討論
2.1各斷面浮游植物的種群特征
2006年5月,淮河主要斷面的浮
游植物數量和生物量差異很大,佛子嶺水庫(壩上)斷面數量高達330.15萬個/L,生物量為6.41mg/L,遠高于其他斷面。佛子嶺水庫壩下浮游植物數量僅次于佛子嶺水庫壩上,為128.49萬個/L。潁上閘上、蚌埠閘上和下浮游植物的數量分別為14.79萬個/L、1.37萬個/L和1.02萬個/L,淠河(六安斷面)浮游植物的數量最少,僅有0.49萬個/L,生物量為0.01mg/L。
從浮游植物的種類組成看,蚌埠閘上以藍藻和綠藻為主,兩種藻類占藻類數量的90.99%。蚌埠閘下以藍藻、綠藻和隱藻為主,分別占34.94%、30.12%和21.08%,出現了甲藻。佛子嶺水庫壩上和壩下均以硅藻為主,分別占62.3%和82.7%。潁上閘以的藍、綠藻為主,分別占62.98%和19.34%。淠河(六安斷面)硅藻占絕對優勢,比例達80.23%。藍、綠藻以及裸藻屬于耐污能力強的藻類,對水質要求不高,而硅藻和甲藻則適宜生活在較清潔的水體中。蚌埠閘上藍、綠藻占絕對優勢,水質較差,蚌埠閘下也以耐污類群為主,但耐污能力弱的甲藻的出現顯示出蚌埠閘下的水質優于蚌埠閘上。佛子嶺水庫壩上和壩下以及淠河(六安斷面)均以耐污能力弱的硅藻為主,顯示出水體水質的良好。潁上閘浮游植物數量遠高于蚌埠閘上,其中藍、綠藻數量達到9.32萬個/L和2.86萬個/L,水質較差。
2.2各斷面浮游動物種群特征
在六個斷面中,佛子嶺水庫壩上浮游動物數量最多,達5854.46個/L。
其次是潁上閘,浮游動物數量為486.25個/L,高于佛子嶺水庫壩下浮游動物數量(126.74個/L)。蚌埠閘上、下浮游動物數量較少,分別有50.18個/L和63.02個/L。淠河(六安斷面)浮游動物數量最少,僅有5.84個/L。從生物量看,潁上閘的生物量大于佛子嶺水庫壩上,分別為1.93mg/L和1.75mg/L。這是兩個斷面浮游動物種類組成不同造成的:潁上閘上浮游動物中無節幼蟲最多,數量達210.03個/L,佛子嶺水庫壩上則是原生動物數量最多,為5489.79個/L。
從各個斷面浮游動物種類組成情況。原生動物是各斷面浮游動物中主要類群,佛子嶺水庫的壩上和壩下數量可達484.8個/L(93.77%)和101.4個/L(80.0%),潁上閘數量為40.6個/L(8.34%),蚌埠閘下數量為30.6個/L(48.59%),蚌埠上數量為10.2個/L(20.34%),淠河斷面原生動物數量最少,僅有5.8個/L(99.14%)。輪蟲占潁上閘浮游動物的59.6%,是優勢類群(290.0個/L),分別占蚌埠閘上、下和佛子嶺水庫下的18.3%、14.6%和13.7%,輪蟲在佛子嶺水庫上僅占2.3%,數量卻達131.8個/L,僅次于潁上閘,淠河六安斷面輪蟲消失。無節幼體占蚌埠閘上浮游動物數量的61.0%(30.6個/L),是優勢類群。六個斷面均有橈足類和枝角類出現,數量最多的是在佛子嶺水庫上,分別為8.92個/L和13.91個/L。從種類組成看,耐污能力強的輪蟲在淠河未出現顯示出水質較好。潁上閘輪蟲數量最多,且是優勢種群,水質較差。蚌埠閘上、下原生動物和輪蟲數量和所占比例均較少,水質優于潁上閘,蚌埠閘上、下水質相差不大。
2.3各斷面底棲動物種群特征
調查表明,底棲動物種類分布最多的是蚌埠閘上和閘下,有6種,其次是淠河5種,佛子嶺水庫壩下2種,佛子嶺水庫壩上0種。淠河(六安斷面)底棲動物數量最多,為220個/L。其次是佛子嶺水庫下,底棲動物為185個/L,蚌埠閘上和閘下底棲動物數量相差不大,分別是145個/L和123個/L。生物量與數量分布不同,生物量分布最高值在淠河六安斷面,達676.71g/m2。其次是蚌埠閘下,生物量是94.28g/m2,蚌埠閘上生物量為34.82g/m2,生物量最少的是佛子嶺水庫壩下,為2.67mg/m2。
從種類組成上看,淠河(六安斷面)腹足綱是優勢種群,占底棲動物數量的52.3%,數量為115個/m2,其次是瓣鰓綱,占35.9%,數量為79個/m2,數量最少的是甲殼綱,占11.82%,沒有出現昆蟲幼蟲和寡毛綱。佛子嶺水庫壩下底棲動物中僅有昆蟲幼蟲和寡毛綱出現,數量分別為170個/m2和15個/m2,昆蟲幼蟲占91.9%,寡毛綱僅占8.1%。蚌埠閘上和閘下均以瓣鰓綱為主,分別占75.9%和71.5%,其次是寡毛綱以及甲殼綱。潁上閘僅出現了寡毛綱和腹足綱,其中寡毛綱為優勢種群。淠河底棲動物數量最多,耐污性較強的寡毛綱沒有出現,表明水質良好。潁上閘底棲動物數量最少,但寡毛綱數量卻高于其他斷面(佛子嶺水庫上除外),水質最差。蚌埠閘上、下底棲動物數量和種類組成相近,寡毛綱數量明顯低于潁上閘,但高于佛子嶺水庫,水質較潁上閘好,但比淠河、佛子嶺水庫下差。
3結論
2006年5月淮河主要斷面的水生生物特征顯示,從浮游植物看,蚌埠閘上藍、綠藻占絕對優勢,水質較差,蚌埠閘下也以耐污類群為主,但耐污能力弱的甲藻的出現顯示出蚌埠閘下的水質優于蚌埠閘上。佛子嶺水庫壩上和壩下以及淠河(六安斷面)均以耐污能力弱的硅藻為主,顯示出水體水質的良好。從浮游動物看,潁上閘浮游植物數量遠高于蚌埠閘上,其中藍、綠藻數量達到9.32萬個/L和2.86個/L,水質最差。潁上閘輪蟲數量最多,且是優勢種群,水質較差。蚌埠閘上、下原生動物和輪蟲數量和所占比例均較少,水質優于潁上閘,蚌埠閘上、下水質相差不大。從底棲動物看,淠河底棲動物數量最多,耐污性較強的寡毛綱沒有出現,表明水質良好。潁上閘底棲動物數量最少,但寡毛綱數量卻高于其他斷面(佛子嶺水庫上除外),水質最差。蚌埠閘上、下底棲動物數量和種類組成相近,寡毛綱數量明顯低于潁上閘,但高于佛子嶺水庫,水質較潁上閘好,但比淠河、佛子嶺水庫下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