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灌溉排水工程的直接目標是調節耕地土壤水分,為農作物生長建立良好環境。然而,灌溉排水措施不可避免地會對工程設施控制區內的非耕地水分狀況產生影響,因此從生態環境角度來說,農田灌溉用水,必須同時兼顧耕地和非耕地的用水。50多年來,我國各地對主要農作物生育期的需水量進行了長期的試驗研究,依據這些資料可以很容易計算耕地的耗水量。據調查分析,非耕地的耗水量平均約為耕地耗水量的0.6倍。
農田灌溉用水主要是補充當地降水對農作物需水的不足,所以,農田灌溉用水與降水量密切相關。雨水降落地面,只有轉化為土壤水的部分可為農作物利用,而開發地下水灌溉則不僅使土壤水和地下水得到利用,而且大部分地表徑流也可滲入地下最終被利用。當然,各地具體使用方式也不一樣。根據觀測資料,海河平原開發地下水灌溉,充分利用降雨補充地下水,每年尚有欠缺,所以一般年份農田無須排水,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措施攔蓄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黃淮平原自黃河沿岸到淮河之濱,開發地下水灌溉基本不缺水,南部地區雨量且有富余,種植旱作物時應注意排水,可利用部分地下水種水稻,以適應雨水較多的氣候條件。西北干旱地區雨水稀少,不灌溉就不能從事農業生產,這類地區引河川徑流灌溉須兼顧耕地和非耕地的正常耗水,而且河水都溶有一定量的鹽分,為保持灌區鹽分平衡,須排出一定數量的高礦化水,這些因素在水資源定額分配中應加以考慮。
水資源的定額分配要根據用水部門的性質和水資源的特點進行布局,對現行水資源配置格局不夠合理的地方要進行調整。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對水質要求較高,雖可開發地下水作為水源地,但由于用水量大、開采集中,開采強度超過當地水源補給能力,常形成地下水位區域下降漏斗,引起一系列破壞性后果。所以,城市和工業用水應當以地表水(河道基流和經過水庫調節的地表水)為主,地下水主要作為備用水源,二者結合利用。農田灌溉用水是季節性的,且灌溉地塊對水質要求不高,多數水源都能利用。因此,農田灌溉首先應考慮充分利用當地降水和地下水,以及經過適當處理的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在水資源不足以分配的條件下,優質的地表水應優先照顧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農業節水有多種辦法,節水潛力較大,當可利用的水源不足時,還可采取非充分灌溉技術,來減少用水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