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安規測試是一個以經驗的多少作為能力水平高低的衡量標準的一項技術工作,有點類似硬件設計、模擬芯片設計、醫生的行業。起初學習比較簡單,入門比較容易。常規的試驗就那些,測試方法也基本已經固定,拿個一般產品來也能依葫蘆畫瓢完整檢測,完成報告。
何為經驗,何為知識?我總結不好,一位知乎網友寫的很好:
知識能反復驗證,不會出現反例,發現了反例就可以推翻。嚴格的說只有自然科學的知識真正滿足這些條件,一般由新的測量或實驗方法來推進知識的改變。在社會科學領域,知識更多是學術權威達成共識的一些概念、判斷和推論,依靠的一群人的意見,取交集。
經驗有很多是無法反復驗證的,因為經驗很多不能標準化,不能測量。
從可交流性上看,知識和經驗不同。知識能夠存在于文字記錄之中,經驗則大量存在于非書面信息中。由于能轉化為清晰嚴謹的語言,知識能存在于兩個個體之間,互相理解,沒有歧義;經驗往往不能用清晰嚴謹的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存在于兩個個體之間,大量經驗只存在于單個個體的頭腦中。
標準里寫出來的是知識,它是經驗的總結,涵蓋各種可能性,基本不會出現反例。但由于涵蓋的內容太龐大,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產品,具體的問題又會顯得針對性不強,適用性不強,實操型不強。
這時候就要凸顯經驗的重要性了,經驗就是針對某個特定的產品,特定的場景發生的問題的特定解決方案,這個方案不能推廣到所有產品,所有場景,但在一定情況下,它又是有效且準確的。由于經驗的這個不能普適的特點,所以產生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不易標準化,傳承易走樣。
我相信各個機構編制具體的測試規范,測試指導書的時候都比較頭疼,如果想讓指導書能適用各種情況,在任何時候能能起到指導的作用,那結果就是照抄標準,因為標準才是滴水不漏(實際也并非如此)如果想寫的具體、詳細,能夠真正的讓工程師看指導書時能得出實際的結果,那你所描述的東西就不能適用到所有情況。。這點在原來編制教材講義時感觸特深,不敢隨便講特例,怕以偏概全。
實際情況基本上是指導書就是擺設,應付檢查的,真正學習者,基本都是師傅教徒弟。這種產品應該怎么測試,那種產品應該怎么測試,照我說的做就行了。學習者能否得到正確的知識主要依靠2個條件:1)他的師傅學的是否正確全面。2)他的師傅教的時候是否正確全面。
2、經驗來源于經歷,經歷總是有限的。
經歷的多,經驗就多,然而一個人的經歷總是有限的。如果有比較好的經驗傳遞機制的話,一個人總結的經驗可以傳遞給下一個人,經驗可以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一個機構的寶貴財富,使得機構和機構內的人能夠共享和加強這些財富。如果沒有好的經驗總結和傳遞機制,那很多寶貴的經驗可能就會隨著人員的流動而流失,未必使得機構越來越強。對組織來說,歷史很重要,但機制更重要,否則歷史也可能是包袱。
3、經驗來源于個體,不同個體有不同理解。
這個個體可以指個人,也可以指一個機構。相同的事情不同的個體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決方式,也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也有可能得到相同的結論。有時候雖然結論一樣,但過程并不一樣,理解上可能截然相反。曾經做過一個間隙與爬電的能力驗證,我們從幾個可能的答案中選出了一個更接近一般經驗的結果,雖然結果是滿意的,但100多家機構給出了19個答案,這很說明問題。另外我并不認為我們報上去結果是百分百正確的,但是他們說我們的結果是正確的,我不知道是否該繼續深究下去了。
誰能給我們一個正確答案呢?哪里能讓我們充分的討論,直到大家都認可,都同意?
4、以結果為導向的工作,真實的經驗到底重要不重要
安規測試的目的是確保產品的安全性符合標準,符合標準可以理解一般情況及大多數情況下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安全不是過程,安全是結果。試驗做的對不對有多重要呢,結果對上了更重要。
這也可以算目前雖然很多人的測試過程做的并不正確(正確與否有時候更像是能力驗證里的中位值,趨于中間,但未必絕對準確),但并不影響檢測結果、不影響出報告,不影響實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