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餐廚垃圾處理處置引發(fā)多方代表熱議,完善收運體系建設,促進餐廚垃圾產業(yè)化進程成為代表關注的話題。日前,廣州市首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通過審議,項目建設對推進廣州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具有積極意義。
據了解,該項目位于黃埔區(qū)石化路與東捷路交界處大田山,總用地面積約2.07公頃。十年前大田山垃圾填埋場填滿后封場,隨后進行了填土、復綠等整治活動,如今該地塊將重啟環(huán)保功能,建設廣州市首個餐廚廢棄物循環(huán)處理項目。
大田山餐廚廢棄物循環(huán)處理項目主要收運處理廣州市中心城區(qū)內賓館、飯店、各類小吃店以及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學校等單位食堂產生的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200余噸,擬全部采用3噸密閉罐式餐廚垃圾收運車輛,可有效防止運輸過程中產生滴漏,項目的生化處理機自帶尾氣除臭裝置,能對垃圾異味氣體直接高溫熱解。項目對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具有積極意義。
2012年,廣州市長陳建華提出了該市垃圾處理的最終目標:原生垃圾零填埋,回收垃圾全利用,并多次強調餐廚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也應實現回收利用。為此,廣州不僅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垃圾分類,還計劃建設七個餐廚垃圾處理試點項目,散布于花都、從化、增城等各市區(qū),黃埔區(qū)大田山項目則是首個規(guī)劃建設的試點項目。
廣州城市管理委員會之前就此項目向社會公眾公開征詢意見,后收到市民反饋意見218條,主要集中在此項目可能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交通環(huán)境造成影響上。對此,管委會作出回應,稱項目在運輸、處理和生產過程中均采取密閉方式,不會像傳統(tǒng)垃圾處理項目一樣帶來各種不利影響,運輸也主要集中在晚間非高峰時段,不會對交通造成壓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