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的鉛蓄電池叫普通電池,當時的產品用戶啟用時都要有“初充電”工藝環節。電解液注入電池后,電池發熱,待電解溫度降下來后,進行第一次充電。充電后再放出容量,這個循環叫充放電循環。初充電的工藝過程在早期有6次充電5次放電之多,后隨著技術的發展,充放電循環次數逐步減少。鐵道部原機務局曾規定三充兩放。
為什么要進行三充兩放?
三充兩放的目的是檢測蓄電池的實際容量。
鉛蓄電池電化反應方程式是:
PbO+2H2SO4+Pb=PbSO4+2H2O+PbSO4......(1.1)
電池放電的條件是右邊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放出的電容量是按桶板原理組成的,但新電池的放電卻得不到應有的容量,這是因為負板Pb在硫酸電液注入前就被氧化了。
2Pb+O2=2PbO.....(1.2)
在電池生產的化成工序中,生極板變成了熟極板,熟負極板上的鉛具有高度活化性,從化成槽中取出后,可同空氣中的氧迅速進行1.2式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于是,極板就由高勢能狀態降低為低勢能狀態,這個反應使負極板失去了活性。在潮濕的條件下,反應進行的十分迅速。經水洗干燥后,這種反應并沒有停止。組裝成電池,直到啟用時仍在進行。注入硫酸電解液后。就再次發生電熱反應。
PbO+H2SO4=PbSO4+H20+Q......(1.3)
這個反應使電池負極失去了電活性。初充電的充放電循環目的就是將負極板活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