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憲文
首先,劉備有道。哭相是他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仁義是他的內在特質。無論他的仁義是否全都是發自內心,但這種仁義精神確實讓他的逃跑變成了“播種機”、“宣傳隊”,在屢戰屢敗的征途上,贏得了“信義著于四海”的品牌效應。
其次,劉備有情。著名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發出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正是這種貫徹始終的情感,吸引著包括關羽、張飛、趙云這樣的精英棒打不散,生死相隨,壯大了“人和”優勢。甚至劉備為了給兄弟關羽報仇錯誤地發起了夷陵之戰,窩窩囊囊地死于白帝城,人們也不簡單地認定劉備“舍大義顧小義”。從而,進一步地烘托了關羽的重義精神,關羽被朝朝追封、代代追捧,成為“財神”,成為商德的化身。
第三,劉備有謀。知道自己沒謀,可以說是大謀。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成為他事業的轉折點。“道”使“情”有依,“謀”使“道”可弘。正是諸葛亮的高超智慧,使劉備終于由一個賣草席出身的“草根族”,成為立于蜀地而虎視中原的霸王。劉備深受草根族創業者的愛戴,大概就是因為他以寒門出身卻成就帝王偉業——小投入大產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