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訊)福來品牌營銷顧問機構總經理婁向鵬
據新京報報道,去年10月,小腸陳、爆肚馮、年糕錢、豆腐腦白、奶酪魏、茶湯李、羊頭馬、瑞賓樓褡褳火燒……這些令老北京人備感親切的老字號小吃高調回到大柵欄。可是沒想到大半年后,他們各奔東西,接連逃離。前門大街尚存的兩家經營傳統老字號小吃城,一家改弦更張,一家有20多個檔口現在只剩下一個老字號苦苦支撐。
為什么?很簡單,沒錢賺!沒有見到錢還跑的企業,不賺錢不撤是傻子。(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
但是為什么不賺錢?
傳統北京小吃一直深受北京人喜愛,讓外埠人向往,在有著老北京傳統的前門地區竟然堅持不下去了,這里深層次原因是,錯位!
傳統意義的小吃已經不適合開在前門地區,或者說,如果想在前門地區做小吃生意,傳統的北京小吃必須改革升級!
什么是北京小吃?一位北京老輩兒人的話揭了老底,那是過去窮人吃的東西!
可不是嗎,炒肝呀、爆肚呀,全是當年吃不起大魚大肉的人吃的東西,是街邊小店和流動攤販賣的東西。原料賤,價錢低,不上講究。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高了,有錢人吃的全反過來了,啃窩頭,咽野菜……老北京小吃也跟著受寵起來。
受寵是受寵,消費者從來沒有把它當碟菜,只是吃著玩。所以,老北京小吃也就至今上不了正席。本來嘛,它就不是上正席的東西。我們常常看著顧客端著碗站著吃,三五塊嘗個鮮兒,十多塊吃個肚圓。
當老前門經過大改造煥然一新,從老舊城變成了現代化的步行街,這店面的身價翻了幾番。可是老北京小吃沒有與時俱進,幾十年如一日固守著原生態,食品還是那些雜碎零食,價格卻沒有辦法跟著房價想漲就漲,原地拔蔥式的漲價就更沒有人吃了。
老北京小吃要想活下來,路子無非兩條,這兩條都是改變自己。因為你改變不了外界條件,改變不了別人,只有改變自己。
第一條,將自己改變成便民式的、有特色的快餐連鎖小店。還用老字號做店的名頭,但是不止賣特色小吃,還賣家常飯菜。就像北京的“禾谷園”,但是比“禾谷園”多了特色。
北京早餐是各大城市中最不講究的,甚至嚴重到根本無地方可吃,在北京吃早餐幾乎全是在路邊解決。如果有老字號特色小店定位在早餐和特色小吃(當然中餐晚餐也營業),開在北京的生活區,北京人的早餐問題解決了,特色小吃也找到了生存伴侶。
第二條,將自己升級為奢侈品,以特色小吃為招牌,將老北京特色小吃精致化、極致化,并以北京宮廷大餐為依托,以名貴講究地形式向顧客呈現出來。這個定位是面向外國朋友、外地朋友和中高收入階層的,這方面要學習川菜中的俏江南。
全聚德為什么在前門地區能夠撐得住?現在青云閣小吃城,在經營傳統小吃的同時也經營魚翅這樣高檔的食品,雖然定位很不明確,但不也正說明了問題?
原生態老北京小吃,沒有改革沒有升級,直接進入高檔場所,想提價提不上去,干耗又耗不起,不跑還等什么?前門地區已經改造完成了,原生態小吃已經不適合呆在這個地方,走了的想回來也行,起碼要像“小沈陽”一樣,賣“蘇格蘭”打鹵面,沒準能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