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合理的突發性水污染應急措施
1.制定突發性水資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
制定水資源污染緊急狀態法,明確需要實行緊急狀態的條件、程序和緊急狀態時權力的行使等;并分別制定水環境災害、供水安全等有關的應急處理的單項法律或行政法規,從而通過立法來完善由經濟處理主體、緊急行政措施、應急處理法律后果等構成的突發性水資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制度。
2.建立突發性水資源污染處理組織機構
突發性水資源污染事故發生后,需要成立由行政首長負責的各級管理部門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專門議事協調機構——應急處理指揮部,并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由涉及突發性水資源污染時間應急處理的有關部門參加,通過立法賦予的特別權力,從而建立突發性水資源污染事故處理的組織體系,以便事后從容不迫地進行組織協調工作。其中,我們還需要建立其他類型的協調、聯系組織。例如:美國大城市水局聯合會領導下的水信息和分析中心。
3.開展全面的突發性污染事故隱患調查和進行脆弱性評價
防止突發性污染事故,關鍵在于預防與防治相結合,因此,開展突發性污染事故隱患調查,可為有重點的開展各種防范工作并建立運行有效、行動快速的突發性污染事故監測、處置和預決系統奠定堅實的基礎。脆弱性評價則是在隱患調查等基礎上,對水資源可能存在的危險或者受到一個或多個脅迫因素影響后,對不利后果出現的可能性做出的進一步評估。
4.加強突發性水資源污染的應急動態監測能力,建立水情信息傳遞系統
水資源動態監測可以在水資源惡性事件發生前、中、后,對水資源事件造成的后果進行預測、分析與評價,為事件的處理提供科學依據。
為了減少污染物的擴散,及時查清事故現場,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應添置必要的防護裝備、交通工具、照明裝置、通訊裝備和現場快速監測儀器,使監測人員及時趕及事故現場,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對污染物質的種類、污染物質的概略濃度、污染的范圍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斷。
同時,在進行突發性事故動態水質監測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采樣工作的科學性,即布點完整性、參照樣典型性、采樣及時性和樣品保存穩定性等。
建立水情、污情信息傳遞系統,則是實現動態監測資料運用于防污管理、指揮調度的重要環節。在實施水質動態監測,并搜集到較多的水情、污情信息后,需要將動態監測站的第一手信息傳遞到測站所在的省市主管部門和跨省的流域管理機構,以及自來水公司、重要用水企業等,以期得到合作,共同應對這類突發性的水污染事故。
5.進行迅速、準確的事故損失評估
水資源污染的損失評估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水污染的輸出,也即水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和評價,評價的結果一般以水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大小和人員傷亡數量來表示,或以水污染的受污等級來表示。
水資源污染事故的損失評估應該依據系統科學原理,力求評價結果準確、合理、系統、科學。需要說明的是,水污染輸出中也包括對人類有利的內容,如在水污染以后,一些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可以作一些調整;水污染后還可以喚起人們的環境意識,形成強烈的民族凝聚力等。不過,水污染損失評估的焦點還是水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