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歐盟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特點對比
直飲水歸根結底也要來自大自然,所以要有好的飲用水首先得保證自然水源安全。歐盟為什么能拿自來水直接讓人喝,三大基礎性法律是最根本的保障:《水框架指令》《飲用水水質指令》和《城市污水處理指令》,它們分別從水資源保護、飲用水生產輸送和監測、污水處理三個層面建立起歐盟自來水高質量的基礎。”
歐洲自來水的高質量,首先依賴于對水源的保護。歐盟國家的飲用水,65%來自地下水,其余多為地表水。不同水源的主要污染威脅不同,例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是硝酸鹽和農藥,地表水的主要污染則是洪水、暴雨等,歐盟《水框架指令》針對這兩種水源分別制定了相應的防范細則,確保飲用水水源必須達標。“我們必須保護水源,這是生產高質量飲用水的前提。事實上,地下水經過天然過濾,如果沒有遭到人為污染,本身已經非常干凈。從制度和技術上確保水質達標,現代工業和農業生產活動,以及山洪、暴雨等極端天氣很容易污染水體,往往會對水源安全構成巨大挑戰,這時,歐盟的《飲用水水質指令》和水處理技術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作為世界三大飲用水標準之一,歐盟的《飲用水水質指令》是參照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標準》制定的,目前共有48個指示項目,主要分成微生物和化學物質參數兩大類,每5年修訂一次。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水質標準相比,歐盟的指示項目較少但更嚴格,例如對于農藥設立了單一農藥與農藥總量兩項指標,其中農藥總量包含了所有能檢測出的定量單項農藥的總和,任一單項超標都會影響到最終結果。事實上,歐盟許多國家往往在該指令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水質情況添加一些相應指標,來制定本國的水質標準,自來水廠所設定的指示項目就多達70種。一般來說,水質指令多是一種指導方針或目標,極少有國家和地區從法律層面要求強制執行,然而歐盟的《飲用水水質指令》和美國《安全飲用水法》是兩個例外。歐盟要求其成員國的水質必須至少達到該指令所規定的標準,違規的國家將會被訴至歐洲法院。
另一方面,在水處理技術上,歐洲國家除了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等傳統的飲用水處理工藝流程以外,還普遍應用了深度處理技術,即通過臭氧、活性炭、膜分離技術等清除各類有機、無機化合物。深度處理技術可處理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污染,使污染水達標,最終實現直飲。然而,深度處理技術往往投入巨大。為了保證高質量的自來水,僅2007年到2013年之間,歐盟就投入了220億歐元,絕大部分用于支持中東歐等地區較落后國家的修建水處理、污水處理設施和更新水網等。確保水質監測覆蓋整個供水系統
其實,在歐盟之外的有些國家,水質標準堪比歐盟更加繁復嚴苛,但是最后從老百姓家的水龍頭里流出的水卻并沒有那么好,這其中最關鍵原因就在于缺乏認真嚴謹的水質監測管理,歐盟實現了對水質指令的最終落實。歐盟水質指令的附件中明確規定,成員國水生產者必須對出廠及其運輸管網中的水質進行定期定點監測。從水源提取點到水處理生產線,再到運輸管網,一直到最后運輸到居民家門口,整個過程中都布滿了水質監測點,水質監測實驗室每天24小時對上百項自動監測的水質項目進行分析,一旦任何環節出現指標異常,就會立即啟動相應的處理措施。在運輸方面,主要采用聚乙烯塑料和球墨鑄鐵管來建造水管,這種水管采用先進的熱模法離心技術,可以確保水管不含有對人體具有危害的物質,既大幅節約了成本,也避免了傳統生鐵水管對自來水造成的二次污染。
歐盟規定,所有的水質監測信息必須公開,并隨時更新以便消費者查詢,任何用戶都可以在網上查到他所在地區的水質監測報告,如果對水質有疑問,可以隨時打電話要求檢測。
歐洲的水曾遭遇過嚴重污染,當時根本無法飲用。“19世紀的歐洲環保措施幾乎為零,人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也學到了寶貴的教訓。歐洲之所以能生產出高質量的自來水,關鍵在于人們轉變了對水的觀念。一項值得關注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里,盡管布魯塞爾人口逐年上升,水消費量卻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們循環用水的意識不斷增強。人們需要在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做好平衡。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美國修訂標準至少10次,而我國僅修訂過2次。美國制定了有關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相應技術法規,而我國目前尚缺少相關技術法規。
在水質指標數量方面,美國共52項,而我國只有35項,約為美國的67%,因此,在水質監測方面有可能遺漏對某些有害成分的檢測項目。在我國水質標準中,有機物指標僅有7項,絕大多數為無機物,其中以重金屬離子為主;而美國標準則以有機物為主,多達27項,約占總數的52%。可見中、美兩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指標監測重點不同。此外,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指標要求很低,甚至還有一項肉眼可見物指標。
與歐盟相比,我國的指標分類與其基本一致,而且在性質上都是以無機物指標為主。在指標數量方面,歐盟共56項,比我國多60%,可見其水質監
測比我國全面得多。
2006年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與85年的相比,水質標準由35項增加至106項,增加了71項,修訂了8項,其中:
1.微生物指標由2項增至6項,增加了大腸埃希氏菌、耐熱大腸菌群、賈第鞭毛蟲和隱孢子蟲,修訂了總大腸菌群;
2.飲用水消毒劑由1項增至4項,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
3.毒理指標中無機化合物由10項增至21項,增加了溴酸鹽、亞氯酸鹽、氯酸鹽、銻、鋇、鈹、硼、鉬、鎳、鉈、氯化氰,并修訂了砷、鎘、鉛硝酸鹽;
毒理指標中有機化合物由5項增至53項,增加了甲醛、三鹵甲烷、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三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環氧氯丙烷、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丁二烯、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三氯酚、氯苯、二氯苯、二氯苯、三氯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丙烯酰胺、微囊藻毒素-LR、滅草松、百菌清、溴氰菊酯、樂果、4-滴、七氯、六氯苯、林丹、馬拉硫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五氯酚、莠去津、呋喃丹、毒死蜱、敵敵畏、草甘瞵;修訂了四氯化碳;
4.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由15項增至20項,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鈉、鋁;修訂了渾濁度;
5.放射性指標中修訂了總α放射性。
表一
(1)中國飲用水標準制定時間要比歐美標準晚了40多年,到2013年已經接近了歐盟飲用水標準。可是對于美國飲用水標準來說,差距還很大。
(2)從1959年制定開始到2013年,已經過了54年可是卻只修訂了2次。歐盟、美國飲用水標準至少修訂了10次以上。可見,中國飲用水標準很多數據指標已經過時。特別是到了21世紀,隨著環境的影響和水質的變化,很多數據已經體現不出水質的好壞,更加不能檢測出水質是否達標。所以,2013年6月國家環保局進行了《中國飲用水標準》的修訂。
(3)通過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飲用水標準》沒有強制性和非強制性的分類,實行了近半個多世紀,2013年國家環保局對中國農村和城市的飲用水水質監測發現,城市和農村的飲用水水質不達標率分辨為57.5%和42.5%。由于地方政府沒有強制執行,導致半數中國人每天喝的飲用水都是不達標的飲用水,嚴重危害了中國人身體健康,導致現在很多小孩體制變差。
(4)《中國飲用水標準》對于《美國飲用水標準》的主要差距在于忽視了有機物和無機物這兩項重要指標。
(5)有機物完全是C、H化合物,包括烴類、醇類、酚類、酯類、醛類等在內,通過五級過濾規格,使用超濾膜過濾精度達到0.0001微米。特別要說明的是,有些有機物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比如芳香烴,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苯化合物,有巨毒,且是高致癌物,還有大家熟悉的甲醛、甲醇等都會導致呼吸道疾病和雙目失明,而且這些物質大多有異味。
(6)無機物主要包括微量礦物質元素、重金屬在內的離子化合物,也包括絡化合物,比如大家常說高價鉻、鎳、鎘等,電池的主要成分就是這些。
新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將于2012年7月1日強制執行,但目前飲用水水源污染嚴重,水處理工藝落后,國內自來水水質狀況令人擔憂。隨著2012年7月1日新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即將強制執行,公眾對水質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新國標相對現在實行的1985版本相比,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消毒副產物等方面的要求。指標數量高達106項,其中包括6項微生物指標,這與世界最嚴的水質標
準-歐盟水質標準持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