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滿足國家“超潔凈”排放要求,燃煤電廠煙氣SCR脫硝裝置必須進一步改造,即將原有的低氮燃燒器+單層反應器脫硝技術,改造成低氮燃燒器+外置式多層反應器深度脫硝技術。本文提出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對某220T/h燃煤
鍋爐外置式脫硝裝置設計方案擇優,達到提高煙氣與脫硝還原劑混合效果并減小煙道阻力的目的。
關鍵詞:外置式脫硝裝置,數值模擬擇優
引言:NOx是大氣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中燃煤電廠排放的NOx約占NOx排放總量的70%以上。我國是以燃煤為主的國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不斷增加導致燃煤需求量不斷增大,NOx的污染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燃煤電廠煙氣NOx處理的若干技術中,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CR)以高NOx脫除率、技術成熟可靠、易于操作等特點占據了市場主流。
1計算流體動力學簡介
計算流體動力學(簡稱CFD)是一種以計算機為手段,通過求解由質量、動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等組成的非線性微分方程,借助于圖像顯示技術給出空間各處的速度、壓力、濕度、組分濃度、湍流特性等詳細信息以及流動、傳熱和反應裝置的總體性能,從而實現對工程中各類物理問題進行研究的技術2,本試驗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方法進行數值模擬試驗。
2模擬方法
SCR系統設計時,根據給定的進、出口NOx濃度值、煙氣流量等參數,即可對催化劑選型。但SCR反應器的外形結構、煙道尺寸、導流板的設置及煙道彎曲半徑等的設計需針對具體工程進行設計,以保證NH3/NOx的充分混合以及反應器催化劑入口煙氣的流場分布及脫硝效率。如SCR反應器設計不當,使塔內的煙氣濃度、速度等分布不均,易引起催化劑中毒、磨損以及氨逃逸等問題。
本文擬通過對比不設導流裝置SCR反應器煙道初始設計方案和增設導流裝置的優化設計方案,對兩種方案流場、煙氣與氨氣混合度進行計算分析,驗證何種方案催化劑入口煙氣流速偏差、煙氣流向偏差、煙氣溫度偏差、NH3/NOX摩爾比偏差及脫硝系統壓力損失等參數,形成最終設計方案。
3模型要求
根據某220T/h燃煤鍋爐外置式脫硝裝置實際運行環境,在滿足工程要求條件下,為便于模擬計算,對SCR反應器內煙氣狀況作如下假設和簡化:①將煙氣視為不可壓縮牛頓流體;②假設高溫省煤器出口處煙氣速度分布均勻;③催化劑層壓降采用多孔介質進行模擬;④在CFD模型中安裝改變流場的導流板、整流層等;⑤忽略對流場影響較小的內部構造(如支撐,懸吊件等)。
4數值模擬試驗
從高溫省煤器出口至空氣預熱器入口建立包括氨噴射管(AIG)、靜態混合器、整流格柵、催化劑層和煙道系統等的CFD模型。在高溫省煤器出口、AIG上游及下游、第1層催化劑入口、第2層催化劑出口、SCR反應器出口及空氣預熱器入口等流場變化明顯的位置設置取樣截面,如圖1所示。
對噴射管、靜態混合器,采用金字塔形劃分網格,其余采用六面體劃分網格,網格的密度有所不同。煙氣進口采用速度進口邊界條件,組份輸送;氨/空氣混合采用速度進口邊界條件,組份輸送;出口采用壓力出口邊界條件;催化劑采用多孔介質模型;導流裝置、渦流混合板、整流格柵及噴淋管外壁等采用固體壁面邊界條件。
建立動量方程、連續性方程、能量守恒方程等控制方程,本工程模擬試驗,脫硝系統內雷諾數Re為104的數量級以上,選擇k—兩方程湍流模型。設置煙氣進口速度設為4.14m/s,組份輸送、溫度643K;氨/空氣混合速度設為18.07m/s,組份輸送、溫度613K;出口靜壓設為-1800Pa;設置每層催化劑阻力損失150Pa后選擇解算器精度、求解器類型、對流項離散格式、壓力速度耦合方法、亞松弛因子的設定及迭代計算的控制精度等,進行迭代計算,顯示或輸出計算結果。其中,催化劑入口煙氣條件的要求:
1)、煙氣流速偏差小于10%,按式(1)計算;
初始方案催化劑入口煙氣流速偏差Cv為40.277%,不滿足煙氣流速偏差小于10%的技術要求;初始方案催化劑入口煙氣流向偏差為27.509°,不滿足煙氣流向偏差小于10°的技術要求。增設導流裝置方案催化劑入口煙氣流速偏差Cv為7.866%,入口煙氣流向偏差為5.805°,均滿足技術要求。
進一步模擬增設導流裝置方案催化劑入口最低溫度Tmin:642.79K、最高溫度Tmax:642.82K、平均溫度Tavg:642.80K,滿足煙氣溫度偏差小于±10℃的技術要求;模擬催化劑入口NH3/NOx摩爾比偏差CV為2.255%,滿足NH3/NOx摩爾比偏差CV小于5%的技術要求。
模擬兩方案的沿程阻力,增設導流裝置方案在催化劑層c-e段阻力明顯較初始方案低,其它煙道部分阻力相當,提高了運行經濟性。
6結論
模擬試驗表明,初始方案催化劑入口煙氣流速、流向偏差均不能滿足設定的技術要求。增設導流裝置方案催化劑不但入口煙氣流速、流向偏差滿足技術要求,而且在入口溫度偏差、NH3/NOx摩爾比偏差等指標均優于技術要求,沿程阻力也明顯低于初始方案,該方案提高了煙氣與脫硝還原劑混合效果并減小了煙道阻力,達到流場優化目的。
參考文獻
[1]朱國榮.解永剛.SCR技術應用于國內大型燃煤電站鍋爐的技術探討[J].電站系統工程2005,21(3)
[2]夏文靜.何長征.韋紅旗.數值模擬輔助低Nox燃燒調整試驗的研究[J]-江蘇電機工程2011,30(4).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