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修復技術:底泥生態疏浚如何實施?
發布時間:2016/11/4 來源:環保水圈微信
當前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河道污染,河道污染問題的出現是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提升及城市對的干擾等多方面因素,隨著生活污水、....
當前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河道污染,河道污染問題的出現是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提升及城市對的干擾等多方面因素,隨著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入河道,河道污染嚴重,河道修復刻不容緩。河道修復之中的底泥污染則是比較嚴重的污染,影響了整個河流的生態系統,下文簡要介紹底泥生態疏浚,以便改善河流水環境。
1、底泥生態疏浚的必要性
河道污染可分為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外源污染主要包括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及農田農藥廢水的排放等,當外源污染被有效截污后,沉積在池底的污染物仍可逐步釋放而導致河水污染,藻類繁殖,水質惡化。因此決定河流狀態的重要因子中不能忽略了池底所起的作用。治理河流污染必須采取“內外兼治”的措施,既要控制外源性污染物質的輸入,又要通過底泥疏浚、底泥氧化、覆蓋底泥層等技術方法達到治理內源污染的目的。生態疏浚是工程、環境、生態相結合的修復技術。其目的是通過底泥的疏挖去除湖泊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體的內源,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并為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創造條件。
2、底泥生態疏浚的先進性
生態疏浚的先進性充分體現在它和工程疏浚的區別當中:工程疏浚主要是為了擴大容積而開挖土方的物理工程;而生態疏浚為生態修復工程,是在重污染區、水源地等局部區域,即符合無風險環保安全要求的場地,選擇最佳施工期(生物休眠期)進行的清潔生產工藝,生態疏浚注重生物多樣性和物種保護,疏浚后基底為后續生物修復創造條件。
3、底泥生態疏浚的實施
1)、底泥生態疏浚的現場調查與分析
底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底泥的時空分布特性;底泥中營養元素、重金屬及其他污染物質的分布;底泥中動植物特征;河流水力學特征。其現場調查與勘測除應按一般疏浚工程的要求施工外,還必須符合環境的要求,避免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如設置防滲層,布置圍埝和隔埂等。
2、實施底泥生態疏浚技術的關鍵步驟
()1)截住外污染源截住點源和面源污染,這是生態疏浚的前提條件。
(2)確定生態疏浚的地點和范圍按實際需要和現有的物力財力,選擇有重要影響的地區為施工重點。同時清淤需考慮設置200~300m的安全范圍。
(3)確定底泥薄層精確疏浚深度底泥疏浚深度需多參數系統分析評估,包括:池體水文特性、河水水質及年內變化、底泥地理分布狀況、基面標高、底泥土工特性、底泥土壤水運動特點、營養鹽含量和垂直分布特性、釋放系數、沉水植物種屬類型、生物學特性和根系分布等等。其疏浚深度誤差≤10cm,疏浚底泥擴散距離≤0.5m,并能為后續生物技術介入創造必要的生態環境條件。另外,生態疏浚深度應考慮沉積底泥水土界面上的高營養含量的半懸浮物的清除。
(4)生態疏浚方式的選擇一般有兩種方式:干湖疏浚和帶水疏浚。干湖疏浚是將水抽干,然后使用排干疏浚設備,如推土機和刮泥機等。這種方法應用非常有限, 大多數應用在小型湖泊中。帶水疏浚應用比較廣泛,方法也較多,要根據污染物的特性采取措施,盡量減少開挖時污染物在水中擴散所形成的二次污染。
(5)生態疏浚設備的選擇生態疏浚的施工應采用環保無擾動型挖泥船,尤其是疏浚頭部設備,密閉和抽吸是關鍵。疏浚設備選擇主要參數;底泥密度;<1.8g/cm3采用環保絞吸式疏浚船;>1.8g/cm3為環保斗輪式疏浚船。生態疏浚為薄層精確疏浚,要求超疏深度≤10cm,底泥擴散≤0.5m,平面平整度好,不漏疏或形成溝坎。
(6)劃定物種保護區或保護帶當已確定的疏浚區域較大時,應專門劃定一定面積的物種保護區,或留出保護帶不予疏浚,作為物種因基庫,疏浚以后,以保護帶物種庫為基點,藉自然之力繁衍擴大,力求在較短時間內疏浚區域物種得以恢復和發展。具體施工設計中也可布置成條田狀, 隔一疏一, 待疏浚帶植被4~5a自然繁衍更殖后,再疏生物保留帶。具體疏一隔一寬度和間隔時間應由試驗工程、生物科技積累,調查研究后取得設計參數。物種主要包括水生植物、底棲生物等。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