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治理應遵循“外源減排、內源清淤、水質
凈化、清水補給、生態恢復”的技術路線。外源減排和內源清淤是基礎與前提,水質凈化是階段性手段,水動力改善技術和生態恢復是長效保障措施。
一是外源阻斷技術。
包括城市截污納管和面源控制兩種情況。針對缺乏完善污水收集系統的水體,通過建設和改造水體沿岸的污水管道,將污水截流納入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對尚無條件進行截污納管的污水,可在原位采用高效一級強化污
水處理技術或工藝,避免污水直排對水體的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術主要包括各種城市低影響開發(如海綿城市)技術、初期雨水控制技術和生態護岸技術等。水體周邊垃圾的清理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二是內源控制技術。
即清淤疏浚技術,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抽干湖/河水后清淤;另一種是用挖泥船直接從水中清除淤泥。后者的應用范圍較廣。清淤疏浚能相對快速地改善水質,但清淤過程因擾動易導致污染物大量進入水體,影響到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一定的生態風險。
三是水質凈化技術。
城市黑臭水體的水質凈化技術主要包括:人工曝氣充氧、絮凝沉淀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生態浮島、穩定塘等。德國薩爾河、英國泰晤士河、澳大利亞天鵝河、中國的蘇州河等治理中都采用了曝氣增氧的方法。
四是水動力改善技術。
對于納污負荷高、水動力不足、環境容量低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該技術效果明顯。但調用清潔水來改善河水水質應盡量采用非常規水源,同時在調水的過程中要防止引入新的污染源。
五是生態恢復技術。
包括城市河道富營養化的控制(關鍵在于磷的控制)技術、藻類生長人工控制技術,以及水生態修復技術。
在我國景觀水體修復中應用最廣泛和有效的是人工復氧技術。
針對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型技術、生物修復技術、人工復氧技術。
物理型技術主要包括截污、調水、清淤等水利工程。這三種物理型技術都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三種技術都受相關條件的限制,從而影響治污效果。如“截污”需要具備完善的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調水”需要有充沛的水資源,“清淤”需要實現外來污染源的有效控制避免后續淤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