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區高度重視污泥減量化以及無害化處理,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污泥處理技術,提高污泥處理效率,減少污泥量。若能夠提高污泥處理效率,對解決污泥填埋以及二次污染問題,提高資源利用率,有著積極的意義。
1污
水處理廠污泥減量化提出的背景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采取重水輕泥的治理策略,開展污水處理,將污泥處理處置問題,推到了發展“路面”上。隨著水十條以及土十條等國策的頒布,對污泥處理,有了更高的標準,截止2020年地級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90%以上。剩余污泥處理問題,已經成為污水處理廠發展面臨著的重要課題,制約著污水生物處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解決剩余污泥問題,要堅持污泥減量化原則。具體包括污泥減質和減容。傳統的處理方法,成本較高,難以減少污泥的干物質量[1]。基于此,行業人員不斷加大污泥減量化技術研究,提出了系列有效處理技術。
2污水處理廠污泥減量化研究現狀
2.1SPRAS污泥減量化工藝
活性污泥減量化處理技術的應用,產生的污泥量相對較少。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有機污泥,經過SPRAS工藝池,被大量消耗,有著不錯的效果。不過SPRAS污泥減量化工藝的應用,其對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溫以及水質,有著相應的要求。以某污水處理廠為例,在2012年9月,引用此技術,2015年通過綜合驗收投入運行。截止到現在,污泥處理工藝運行正常,污泥減量能夠達到60%以上。不僅減少了污泥運輸以及處置成本,而且減少了污泥污染,具有不錯的效益。該污水處理廠系統運行,每日需要處理6萬噸的污水,排放標準為一級A。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廠運行,每天產生含水率90%污泥在80噸-100噸,而此處理廠產生含水率60%污泥在30噸左右,對比效果明顯。
2.2Biothlys技術
將中溫厭氧消化和污泥熱水解過程相互結構,組成Biothlys,包含多個循環過程。經過熱水解后,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將會被存儲在緩沖池內,使用熱交換器設備,進行溫度調整,從107-110℃,調整到40-45℃,按照DS>10g/L含固率標準,進入到消化池,進行發酵處理,生產沼氣。沼氣可以當做燃料,或者進行熱電聯產[2]。在消化池裝置上清液回流,再處理,能夠提高能源利用率。
2.3解偶聯代謝
ATP是細胞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細胞合成以及代謝的重要工具。化學滲透偶聯說認為,底物經過電子傳遞,造成內膜的細胞質側以及基質側質子濃度梯度。此梯度匯集了大量由于電子轉移產生的能量,和ADP聯合,形成ATP。解偶聯代謝的機理為,加入解偶聯劑,破壞ATP形成,使得能量釋放出去,失去能量的支持,ATP無法形成,進而影響細胞活動,使其死亡[3]。總的來說,應用此方法,主要是通過破壞微生物存活的環境,減少微生物量,最終實現污泥減量。污染此方法的效果明顯,但是存在著二次污染問題,制約著技術應用。
3污水處理廠污泥減量化研究方向
3.1加強污泥綠色低碳安全理論體系研究
近年來,我國不斷進行科技研發以及工程實踐,從結果來說,我國污泥泥質,同國外的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體體現為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而含砂量較高,污泥處理處置的難度較大。在國外,厭氧技術被廣泛應用,比如德國,已經成為污水處理廠的常規裝置,但是此技術在我國污水處理廠的應用,其效果不盡人意。國外現有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以及理論,難以解決我國污水處理廠發展面臨的困境問題。基于此,需要進行技術創新,加強污泥綠色低碳安全理論體系研究,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
3.2加大投入力度
對于污泥處理廠污泥減量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加快污泥處理處置裝置建設。為了加快污泥處理目標的實現,需要相關部門和企業,加大技術研究投入力度,提升污泥減量化技術水平,提高利用率。通過制定和實施推廣污泥減量技術實施的方案,支持污水處理廠引入污泥減量新技術,結合運用各類技術,比如活性污泥處理工藝及其變形工藝,積極建設污泥減量化處理裝置,做好基礎設施改造,提高污泥消減量[4]。通過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鼓勵污泥處理廠參與到污泥減量化項目中來,提高處理效率。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污泥處理減量化技術類型較多,但是適應于我國污水處理廠的比較少。目前,提出了活性污泥處理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污泥減量化處理能夠達到70%以上,不過技術尚未實現全面推廣應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