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Z-AO-4m3/h污水處理地埋式設備
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包括調節槽、生化槽和空壓機,所述調節槽內設有第1氣提泵,所述第1氣提泵的進料口靠近所述調節槽的底部,所述第1氣提泵的出料口與所述生化槽連通,所述第1氣提泵通過第1管路與所述空壓機相連,所述生化槽內設有第二氣提泵、出水氣提泵和曝氣器,所述第二氣提泵的出料口與所述調節槽連通,所述第二氣提泵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空壓機相連,所述出水氣提泵的出水口與生化槽的外部連通,所述曝氣器通過第四管路與所述空壓機相連。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污水處理方法。本發明能夠快速穩定的對污水進行凈化,同時動設備少,便于對系統進行安裝維護,能夠長時間穩定的運轉。
WSZ-AO-4m3/h污水處理地埋式設備污水處理方法,包括,
將污水通入生化槽內,
利用曝氣器進行曝氣,
使污水在生化槽內靜置,
對生化槽內的污泥進行回流,
將處理后的污水從生化槽內排出。
通過將污水引入到生化槽內,在生化槽內對污水進行曝氣,使得污泥中的活性成分凈化污水,然后靜置,使得上層水質和下層污泥進行靜置分離,然后將多余的污泥進行回流,回流至調節槽內,后通過生化槽將凈化過后的水排出,實現對污水的凈化,采用這種方法凈化,凈化速度快,效率高。
以上所述的污水處理方法,可選地,
在所述將污水通入之前包括,設計生化槽容積,所述設計生化槽容積包括:
首先計算污泥量,
生化池所需污泥量為MLSS,公式中,
Qmax——設計流量
Ns——生化槽處理污泥的設計負荷Ns=0.4kgBOD5/kgMLSS·d
Sr——去除的BOD5(kg/m3)
然后計算生化槽容積V,V=Vsi+VF+Vb,公式中,
Vsi——代謝反應所需污泥容積m3,Vsi=Vs
Vs=1.2·SVI·MLSS,其中,設污泥的SVI=90ml/g,
VF——反應池換水容積(進水容積)m3,
Vb——保護容積m3。
技術方案實現:
.地埋式污水處理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a.對生活污水進行水解和酸化處理,將污水中的難溶于水的大分子污染物水解為水溶性小分子物質,同時產生有機酸;
b.對所述生活污水進行甲烷發酵,將其中的小分子物質及有機酸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同時產生甲烷氣體;
c.對所述生活污水進行沉淀處理,除去沉淀的不溶性雜質;
d.使所述生活污水從下往上流經可吸附及有氧/無氧生物降解有機物的活性生物膜,進行生物活性過濾處理,獲得濾液;
e.使所述濾液與氧氣充分接觸,進一步氧化降解其中的有機物;
f.收集氧化降解后的濾液;或對經氧化降解的濾液進行消毒后再行收集。
本發明首先對生活污水進行水解,將污水中的不溶性大分子有機污染物分解為能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機物,一方面能夠為后續的甲烷發酵提供更高效的反應底物,另一方面也能防止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機物在后續的處理中堵塞設備。酸化處理能夠降低生活污水的pH值,使生活污水形成一更有利于甲烷發酵的環境;同時酸化處理產生的有機酸亦能促進污水有機物的溶解度。甲烷發酵能夠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一部分有機物,同時產生可供生產、生活利用的甲烷沼氣。工序c則進一步除去生活污水中的難溶物質及前處理產生的浮沫、廢渣等,防止其進入后續步驟,從而保持設備的暢通。由于以先行對污水進行了水解和酸化,污水中不溶性物質所含有機污染物基本達到排放標準,故所述浮沫和廢渣均鵝直接排放至環境中。本發明采用可吸附及生物降解有機物的活性生物膜對生活污水進行過濾,其能夠將生活污水中的絕大部分有機物吸附并于隨后降解,經過濾的濾液可直接排放或進入下一處理工序而無需長時間等待其降解。由于生活污水已經過水解、酸化、沉降、甲烷發酵等處理,其中的不溶性物質已被控制在濃度低的程度,從而有效防止活性生物膜的損壞,使其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由于本發明采用活性生物膜取代普通的活性污泥,具有回收、維護簡便等優點,且無需在采用污泥回收設備對污泥進行回收,實現了節能的效果。此外,活性生物膜也不會如活性污泥般存在堵塞設備之虞,實現了本發明無動力污水處理的目的。
厭氧消化技術
污泥厭氧消化是指污泥在無氧條件下,由兼性菌和厭氧細菌將污泥中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使污泥得到穩定的過程,是污泥減量化、穩定化的常用手段之一。污泥厭氧消化具有減少污泥體積、穩定污泥性質、產生甲烷氣體等優點。
傳統的污泥厭氧消化具有反應緩慢、有機物降解率低和甲烷產量較低的缺點,限制了厭氧消化技術優勢的發揮。根據Bryant的三階段理論,水解是污泥厭氧消化過程中的限速步驟。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對包括高溫熱水解、超聲波預處理、堿解預處理和臭氧預處理等物化方法在內的各種污泥厭氧消化強化技術開展了研究,通過擊破污泥的細胞壁,使胞內有機物質從固相轉移到液相,促進污泥水解,提高污泥厭氧消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