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收集與利用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針對因建筑屋頂、路面硬化導致區域內徑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對雨水進行就地收集、入滲、儲存、處理、利用等措施。主要包括收集、儲存和凈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種人工或自然水體、池塘、濕地或低洼地對雨水徑流實施調蓄、凈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環境和生態環境;通過各種人工或自然滲透設施使雨水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資源。
一、雨水利用的歷程
人們對于洪水的恐懼引發了他們對于河流的改造和渠化。美國的洪水災害比較頻繁,在半個多世紀里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是工程方式,包括渠化的河流、加高的防洪堤壩等等。我國也出現了大量為了單一的防洪目的而建設的防洪堤壩、泄洪渠等等。
但是,隨著這些資金的投入和對河流的改造,洪澇災害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成倍增加,這引起了相關學者和專家對以往對待河流和雨水的方式進行了反思。有學者研究認為這樣的工程導致了河道不穩定,下流駁岸受到侵蝕,美學價值也遭到破壞,同時植物群落和動物群落也受到了干擾。許多學者逐漸認識到工程措施的不足,提出應更多依靠非工程措施,并把雨水利用與國土規劃、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保證相應的滯洪面積作為自然保護區。
我國城市面臨洪澇災害和水資源緊缺的雙重挑戰,需要整體的、綜合的、多目標的利用方式,而非單一目標的或工程的利用方式。
二、雨水利用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存在顯著時空不均。因此近年我國為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的局面正著手進行南水北調工程,該項目工程量大、工期長。作為缺水地區不能坐等外源調水,應充分開發和回收利用當地一切可能的水資源,其中城市雨水就是長期忽視的一種水資源。通過雨水的合理收集與利用,補充地下水源,削減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體的污染,對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減緩洪澇災害
通過建立完整的雨水利用系統(由河流水系、坑塘、濕地、綠色水道和下滲系統共同構成),可以有效調節雨水徑流的高峰流量,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將雨水慢慢排出,保障國土免受洪澇災害。
減少污染物排放
雨水沖刷屋頂、路面等硬質鋪裝后,其污染比較嚴重,通過坑塘、濕地和綠化通道等沉淀和凈化,再排到雨水管網或河流,會起到攔截雨水徑流和沉淀懸浮物的作用。
實現雨水資源化
一方面通過保護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增加坑塘濕地等下滲系統,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健康循環和交換,可以間接地補充城市水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凈化之后的雨水,可以直接補充水資源用于非飲用水。
三、國外雨水利用的經驗
尋找蓄滯洪區
蓄滯洪區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內的河堤背水面以外臨時貯存洪水的低洼地區及湖泊等。日本蓄滯洪區內土地由國家收購,屬蓄滯洪專用土地,個人無土地使用權,不能在其中建設住宅。一般情況下除汛期分洪外,平時可作為自然保護區,可在其中野營、垂釣、休閑等。有些不適合居住的土地,國家不采取收購的辦法,由國家給予一次性補償,原土地所有者仍可以有條件地使用土地。政府負責向其及時通報汛情,提醒其注意安全。
建立濕地網絡
這一方法適合于區域尺度和多重流域尺度規劃,是基于零級動力學(溶解速率)和平均營養物增加條件進行計算的定量化方法。將匯水區分為三個尺度:流域尺度(basin)(>1000公頃),亞流域尺度(sub-basin)(100-1000公頃),鄰里尺度(neighbourhood)(10-100公頃)。每個尺度匯水區都需要有濕地,濕地面積取決于需要最大處理面積的因素:(1)減少接納水體營養和沉淀物的濃度;(2)滯留雨水徑流以使水體排放量更加恒定。這個方法對雨水利用的可行性分析非常有用,進而得出在城市化匯水區流域尺度規劃的設計原則。Tilley和Brown成功地將這一方法應用于一個城市化匯水區—-弗羅里達州邁阿密南部。
最佳雨水利用實踐(BMP)
最佳雨水利用實踐起源于美國流行于歐美各國,主要有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兩種類型P。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雨水利用系統的物質組成,如路面材料、儲水設施、滲透系統和過濾系統等;后者主要涉及引進新管理實踐或對改進已有管理實踐,如常規雨水管理、不滲水區域的控制、民眾教育和相關法規等。不同國家根據具體情況其BMP有所差別,在德國最廣泛的BMP利用類型是“分散暴雨管理的概念”,技術上叫做“濕地過濾溝系統(MR)”。在法國因為經濟和美學的因素,頻繁使用滯留池塘。在雅典,甚至奧林匹克用來劃船的池塘也被用作滯留盆地。但是BMP因為需要大塊的土地和比較高的費用而使其應用范圍受到限制。
水敏感規劃與設計
考慮到場地尺度的干預累積會給更大尺度景觀產生影響,水敏感規劃和設計概念的提出旨在通過規劃和設計達到生態完整性,充分考慮水這一因素,使每個場地的水循環盡量不受到影響。水敏感實踐領域包括低沖擊雨水利用開發、濕地休閑公園、濱水緩沖區規劃等等。近年來,在澳大利亞興起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研究,綜合了最佳管理實踐(BMP)和最佳規劃實踐(BPP)的優點,使城市雨水利用與景觀設計結合并使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