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氣候融資是對未來的朝陽性投資,有望撬動中國萬億元規模的
節能減排龐大市場,中外氣候變化領域官員、專家在中國氣候融資論壇上達成共識。
國家發改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和國際非營利機構氣候組織11日在北京聯合召開中國氣候融資論壇,探討如何彌補氣候融資缺口以及激勵氣候友好增長投資。
“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是永恒的主題,更是朝陽產業。政策性資金在促進氣候融資中起到了連接國內和國際、財政和金融、政府和市場的橋梁。”財政部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陳歡說。
陳歡說,中國政府在節能減排上每年投入相當大,但政府和政策性資金仍不足以彌補龐大的資金缺口。只有創新氣候融資手段,讓政府和市場有效結合來解決、緩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缺口,讓政策性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來鼓勵和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
中國政策性基金在數量和規模上仍比較小,近年來每年中央財政用于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污染治理等領域的專項資金在2000億元左右。
氣候融資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處于重要地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0月23日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融資會議上指出,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一個關鍵是擴大應對氣候變化的融資規模。氣候融資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低碳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需要注入大量公共資金。在滿足發展中國家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方面,私營資本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與會業內權威人士表示,中國在經濟轉型進程中的節能減排資金需求量非常大,每年資金需求達到萬億元規模。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居于全球第一,由此產生龐大的節能減排市場機會。
氣候組織全球總裁馬克?肯博在論壇上說,投資氣候變化領域是全球性的絕佳商業機會,顯然中國已經看到并且抓住了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