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陰華士鎮一棟兩層小樓的屋頂上,趙剛給自家設計安裝的太陽能發電站已進入穩定運行階段。這是國家電網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之后,無錫市建成的首個家用分布式光伏系統。日前,趙剛帶著設計圖多次走進無錫供電公司,雙方就并網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
那么,自建家用光伏電站的成本到底要多少?怎樣才能在使用清潔能源的同時收獲經濟效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趙剛。私房屋頂上的“電站實驗”趙剛今年39歲,之前所從事的工作正好與電力系統有關。自1995年第一次接觸光伏太陽能以來,他便一直對光伏發電興趣濃厚,“我上學的時候,就想象著在自家屋頂建一套太陽能發電系統,現在有這樣的機會了,我肯定要去做。”趙剛說。
在他看來,歐美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已相當普及,但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尚未開啟的分布式光伏是一片巨大的“藍海”。他希望未來能在光伏領域創業,為國內成千上萬的屋頂設計、安裝光伏電站。在創業之前,自家的2層2間聯排瓦房便成為他的“試驗田”。
按照趙剛的設計,在充分利用屋頂面積的情況下,自家光伏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為20KW,分成4個方陣,每個方陣安裝27塊190W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通過一臺逆變器的輸出并聯接入400V電壓電網。目前完成建設的便是首期5KW的電站。
他每天監視著屋頂上光伏電站的運行情況,“1月份陰雨天和晴天差不多對半,平均下來每天的發電量在15至20度電之間,遠遠超過了普通家庭的用電量。”趙剛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家里已實現24小時熱水供應,為患有嚴重關節炎的母親帶來了方便。
自發自用15年有望回收成本這套5KW的光伏發電系統價值不菲。趙剛告訴記者,全套設備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支架、電纜等,購置下來一共需3萬元左右。由于趙剛是自己設計、安裝,因此還省去了至少3萬元的人工費。
在傳統的電力供應體系中,電網是根據國家規定的上網電價向發電廠買電,加價之后再賣給用戶,買入和賣出之間的價差,是電網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分布式發電是用戶自發自用。
趙剛告訴記者,按照每天用電10度、無錫居民用電峰價每度0.55元計算,系統投入運行后,他每年可以節約電費約2000多元,收回3萬元的成本大約需要15年。而一套光伏組件,使用25年后才會出現發電效率衰減的問題,如果按照25年的壽命計算,在收回成本后,可以享受免費的電力10年以上。
在他看來,這種“分布式”的光伏屋頂電站,對工業廠房、商業設施,以及大型的公共建筑更有吸引力。一方面,這些建筑的屋頂大,會有更大的發電量;另一方面,工商業用電的電價比居民用電高出一倍左右,如果國家還能有所補貼,投資回報期可能會縮短一半以上。“企業建設光伏電站的規模較大,采購、施工成本都比家庭低,而且企業白天用電多晚上用電少,與光伏電站的發電規律相吻合,令電力得到充分使用。”
并網發電能縮短投資回報期
15年的漫長投資回報周期,趙剛笑稱“如同把錢扔進了水里”。在他看來,只有實現了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才可能真正走入普通家庭。發改委提出的光伏上網電價是1元/千瓦時,經過他的計算,如果以此價格把電賣給電網,家庭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期將大大縮短。
根據《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6兆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可免費接入電網。在無錫供電公司,趙剛和有關專家進行多次溝通,尋求最好的并網方案。供電公司有關工作人員已多次對趙剛的光伏電站進行質量檢測,在肯定安裝技術、防臺風等安全性的情況下,還將進一步分析研判光伏發電對配網電能質量的影響。
“這只是時間問題,新政的執行落實需要具體的實例進行檢驗,我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后不管是我的項目推廣還是別人的分布式電站建設,都可以有個樣板做參考。”趙剛說。在趙剛的設想中,他要成為國內“分布式”電站的專家,為整個項目提供設計和施工服務,“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市場”。(吳榮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