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9月25日,2011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以下為科技部部長萬鋼發言實錄:
萬鋼: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再次在浦江論壇上和大家交流,我今天的報告題目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來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地指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要求我們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推動經濟發展切實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我想這也是這次論壇把主題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意義,這個意義十分重大,我今天的報告從三個方面來討論科技改革和發展的關系。
首先我想提的是改革創新與中國科技實力的躍升。我們國家的科技體制改革一直伴隨著科技體制的發展,從改革初期的8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經濟建設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改革了科技撥款制度,打破了傳統科技體制格局,激發了活力,90年代中央又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個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應用開發類院所,企業轉制,優化了科技力量的布局,提高了創新的效率。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作出了重大戰略決策,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16字方針,科技體制的改革,全面進入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階段,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強調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在十一五期間,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不斷推動,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體系取得重要進展,我們頒布了激勵自主創新的法律框架和政策體系,并且不斷完善,新修訂了科技進步法,我們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市場科技進步下舉國體制取得了重大進展,實施企業技術創新地位得到加強,實施知識創新2020年啟動了先導性專項,落實教育發展改革綱要規劃,實施了985的3期建設,落實人才規劃的綱要,創新型的人才隊伍不斷擴大。改革為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推動我國科技的發展,進入了重要的躍升期。首先在十一五期間,我們的科技投入持續快速地增長,5年來,中央財政的科技投入年增長20%以上,從808億增長到2010年的2046億元,帶動前社會研究以試驗開發經費支出,從2050億增長到2600億,企業研發投入達到74%,科技實力顯著增強,研發人員全市當量到2010年達到了255萬人,居世界第一位,國際科技論文數量世界第二位,高技術產值達到6.78億元,占世界第二位,我們取得了科技進步,技術研究,科技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進步,千萬億技術工程、超級計算機、雜交水稻增舉世矚目的成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全面實施,有利培育和發展了戰略型產業,國際作為國家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措施的重大措施,在保護北京奧運、世博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外交已經成為國家整體外交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測度我國創新型建設的進程,我們參考世界經濟論壇,瑞士落上發展學院等國際權威評估方式,建立一套評估體系,從創新資源、支持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創新環境等30多個指標,回歸計算國家的趨勢,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力一般說起來,是按照它的人均GDP能力呈線性關系,但是世界上有23個國家超出了能力,也就是說美國、日本和韓國,中國從進入新世紀[15.480.91%股吧研報]以來,科技促進國家創新能力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國家的創新能力占人均GDP3000美元階段,已經接近中等發展國家水平,但是距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們在世界的第21位。分析我們的創新的情況,可以很明顯看出,我們的綜合指數[1924.020.01%]創新的綜合指數,創新的資源和創新的績效呈均衡發展,但是我們在知識創造方面進展較快,在企業創新方面進展相對緩慢,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仍然是今后重要的工作。
下面談一下“十二五”發展期間新形勢的研判,過去5年我國經濟社會已經取得了矚目成就,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這就是說我們“十二五”發展的基礎和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胡錦濤總書記在最近講話當中,特別強調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要依靠科技力量,最關鍵的是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同時提出積極推動各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溫家寶總理在中國科學8大報告指出,緊緊抓住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核心問題,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決策體制,評價體系以及科技系統組織結構,科技人員,人事管理制度等,進行有部署系統地推進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合,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現代科技體制。從國際發展的形勢來看,一是世界正在處于創新密集的時代,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確增快,基本科學問題,研究不斷地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出現,科學技術領域進入了新一輪重大變革和巨大的力量,因此許多國家已經將創新戰略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
在知識創新密集的時代,我們必須要看到科技對于產業發展起到更加關鍵的作用,科技的創新不斷地推進著產業的變革,使質量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這些變革也會對產業發生影響,比如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數碼相機取代了膠片,CD取代了唱片和時代機,平板電視取代了玻殼電視,曾經引發了新的產業革命,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智能終端,無線網絡和云計算的相結合,自然對我們的PC產業產生重大深刻的影響,當我們看到LED正在全方位的鋪開,以快速的速度取代傳統照明,它必然對傳統照明產生重大的影響,長遠以來,我們前些日子在北京舉辦了碳捕捉,清潔煤利用的國際論壇,IGCC煤氣化[20.050.25%股吧研報]聯產,碳捕捉利用已經形成了可循環,可操作和經濟上可行的新的因素,自然對煤發電的改革形成新的動力。如果我們仔細地考慮周邊所發生的科技創新,就必須要考慮我們在未來5年-10年之內的產業變革,以及這些產業變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經濟的全球化推動創新資源全球配置,知識技術人才機構等創新資源向新型國家流動,全球500強已經有346家在中國建立了研發機構,而且具有相當大規模的研發機構,隨著科技實力的快速提升,一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遇到的技術和貿易的壁壘也越來越高,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按照以前發展的模式,引進一個再進行消化創新,這樣的模式已經跟不上這種需求,從國內發展的需求來看,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現代化服務業,保障改善民生,繁榮文化事業,加強社會管理,都要求更好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前不久我們頒布了第12個五年計劃,期間科技發展的五年規劃,并且已經在網上公布,我們也發現了,在科技創新的特點和要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加強聯字性創新,提高科研質量要求十分迫切,提高投入和產出的效應受到廣泛的關注,依靠自主創新,產業需求的非常強烈,科技成果與商業模式,金融資本等結合,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我在調研的時候和很多朋友談到了科技這方面的問題,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就像過去我們搞技術改造,只要在先進的裝備上的某一塊實現了產業化,就成為我們產業成果,現在我們創新必須要有新的變遷條件,由自己確定。過去搞一個新產品,注意它的市場技術完善,不需要我們考慮商業模式或者經濟模式,而今天當我們搞戰略型新興產業的時候,必然需要我們把科研、商業運行和金融資本等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規模性的產業化,所以對科技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
面對長期的要求,我們也深深地認識到,我們的科技工作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科技和經濟的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解決,以企業為主題技術創新沒有真正確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高,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創新能力難以支撐作為經濟大國的健康持續發展,我們在技術創新方面缺乏應對新的產業變革,引領技術發展潮流的能力,對于重大產業技術路線、變革導致的創新產業的競爭準備不足,我們在應用推廣方面,培育戰略型新興產業缺乏相應政策、環境和條件,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形成了出口依賴對我們國家的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支撐不夠,我們的風能、太陽能已經是世界上最大規模,但是90%以上依賴出口,中國最需要新能源,特別是像可再生的新能源,但是由于我們市場我們的認識推動不夠,這就形成了在我們國家應用的少,就形成了我們集成系統綜合運用能力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