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的碳排放引人矚目
9月14日——世界清潔日,是聯合國舉辦的全球性清潔活動,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環境保護活動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過130個國家、4000萬人參加這個活動。今年世界清潔日的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記者借世界清潔日之機,就今年的主題內容及當今社會面臨的“世界性問題”專訪了負碳經濟學創始人詹松林博士,詹博士就以上問題談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措施。
詹松林博士說:工業革命造成了人類只能在有限的地球物質資源環境中努力奮斗的歷史。盡管這樣也創造了世界經濟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工業革命的輝煌成就。在過去300年間,由于一系列驚人的技術進展和三次技術創新革命,人類創造了感人的記錄,還把經濟增長的極限向后推移到了今天。因為有前300年來的人類不斷成功的經驗,因此,現在人們還習慣地期望通過在工業革命的工業方式里進行技術上的創新突破,以使人類物質水平最大限度地繼續提高和解決環境、生態、能源、資源、氣候、和平等一系列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世界性問題”,這顯然犯了技術樂觀主義。
他說:工業革命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是利用更多不可再生的能源,以提高人類勞動生產率和效能的過程。隨著人類對物質生活的無限追求,人均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將加速耗盡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資源。現在,人類的工業能源生產大約有90%多來自大自然不可再生礦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當這些燃料在燃燒時,會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歷史最高。因此,人類期盼能早日全面使用可再生清潔新能源,希望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對生態、氣候、人類發展、人類生存還沒有達到不可逆轉影響和產生災難之前,能完全終止使用石化能源的時代。千萬不要等到不可再生資源耗盡的那一天,因為,還沒有等到那一天,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除了會使這個世界不可再生資源減少,碳排放會越來越多和會產生氣候變化之外,在生產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會越來越多,開采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造成的生態問題也會越來越惡化,導致當今人類沒有健康的環境,沒有干凈的水,沒有足夠可耕的土地,沒有足夠的糧食,沒有安全的食品,造成人類生活、生產、發展的必需條件消失。即使不可再生的資源還沒有到極限,發展也可能由于通貨膨脹惡化、物價飛漲、貧富差距擴大、人口問題嚴重、金融經濟危機未停、歐債危機越演越烈、地區矛盾種族矛盾惡化、世界各地戰爭不斷、整個世界動蕩不安等社會問題而停止,甚至導致發生不可逆轉的境況。所以延續了300多年的工業革命表面上給人類帶來繁榮的工業方式和進步的文明,其實是給人類造成了沒有未來的發展方式和文明,甚至是沒有未來的世界!
工業革命的工業方式的關鍵是,用“無限的”不可再生資源和粗放型生產方式維持這個世界系統增長。如果要避免當今這個世界系統的崩潰,就要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不可再生的、事實上人人都知道的地球的儲藏量是有天然極限的不可再生自然資源作為經濟原動力,還必須伴隨對污染、二氧化碳和生態問題等的遏制。
詹博士說:事實上沒有一個人會爭辯說,這個人類居住的地球的物質增長可以永遠繼續下去。現在生活發展所需的許多資源已達生產的頂峰,經濟發展也發展到了頂峰狀態。當下,物價飛漲可能不只是經濟、金融等管理上的問題。以目前來看,很可能是這個世界系統的工業發展方式帶來的不可再生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態失衡等原因造成的。隨著可利用資源的減少及因環境、氣候、生態等原因造成物資越來越匱乏,出現需求越來越多,可供應卻越來越少,形成物價越來越高。按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和人類的物質追求發展下去很快就會出現:即使再高的價格,物資也會供不應求。如果物價飛漲到了不可逆轉的時候,就會出現物資越缺物價越漲;物價越漲就越增加生產成本,越增加生產成本物價就更漲,到頭來會出現不管多高的價格也買不到東西的局面。到時候錢很多,物資卻沒有,生產終將被迫停止,整個社會真得到了窮得只剩下“錢”的時代。這時人們會發現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造成了自己用盡智慧和辛勞把地球上寶貴的資源變成了人們夢寐以求的“錢”之后,原來會變得這么可悲;這時人們更會發現人類苦苦思索追求了300多年的“夢想”是實現了,但卻要永遠告別這個自己子子孫孫居住的星球!人類這個物種也將跟隨現已消失的物種在地球上消失了。
詹松林博士說,這是一個挑戰和機會并存的時代,也是尋求最新的科學發展和重構這個世界工業體系及我們腳下大地地圖——更好地生存或毀滅的時代。為適應工業革命的工業方式所產生的新技術,它可能讓你暫時更方便更舒服更富裕,但改變不了發展極限的來臨,還會加速極限的早日到來和地球的崩潰。現在人類已經到了極限的邊緣,所以人類第四次技術創新革命就不能在原工業革命的體系內進行技術創新革命,而是要顛覆現在這個世界系統的工業方式和體系,建立全新的即可再生的能源、材料和沒有二氧化碳與污染排放的,并有能力逆轉現有的污染、碳排放和生態等問題的,以及更高效更快速發展的人類社會全新的工業方式和工業體系——負碳工業體系。
他說:負碳工業體系是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環境、新生物的技術創新,結合零排技術、負碳技術、資源可再生技術和生態修復技術等八大技術的全系統融合創新構建成的快速發展無極限的新型工業方式和體系。八大技術為:
1、負碳工業體系中的新能源科技創新:減少碳排放的節能技術、綠色能源技術;改變能源結構的海洋能、氫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最終使新能源創新向再生、高效、安全、潔凈方向發展。
2、負碳工業體系中的新材料科技創新:對材料可再生組成、結構、性能及使用行為的研發與生產;賦予生物材料、復合新材料、超導材料、能源材料、智能材料、磁性材料和納米材料全新內涵的創新;特別是生物能源材料的創新得到更大發展。
3、負碳工業體系中的新環境科技創新:在開展修復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及其保護與改善環境質量的過程中,把能節約或保護能源和自然資源、減少人類活動產生環境負荷的環境技術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進行各種技術創新;同時,把能夠保護地表、深層、海洋等資源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的生產設備、生產方法和規程、產品設計作為優先發展的創新領域,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演變。
4、負碳工業體系中的新生物科技創新:開拓探索生命奧秘,掌握生命運動規律的基因重組、細胞融合技術、蛋白質科學、腦與認知科學等引領未來生物經濟領域的研究,孵化出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同時,促進生命科學與物質科學、信息科技、認知科學、復雜性科學等學科的融合、交叉和資源集成,以高起點、高水平、高目標、大框架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發展,孕育重大科學突破與創新等。
5、負碳工業體系中的零排技術:積極探尋減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直至為零的創新技術,來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就其內容而言,一是:研發使用最終產生“碳源”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外的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氫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聚變能、生物燃料等的過程中創新的清潔技術;二是:實現大自然中資源與資源之間,資源與環境之間發生良性循環的物質循環技術;三是: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將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建設縱向結合,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將不同行業的生產工藝橫向耦合,將生產基地與周邊環境納入整個生態系統統一管理,謀求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廢棄物向系統外的生態產業技術。全面實施創新的零排技術就是,一方面是要控制生產過程中不得已產生的廢棄物排放,將其減少到零;另一方面是將不得已排放的廢棄物充分利用,最終消滅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存在,使得有害排放不復存在。零排技術的目的就是通過清潔技術、物質循環技術和生態產業技術等創新技術的創新應用,提升生產力。實現對天然資源的完全循環利用,從而不給人類發展空間中的大氣、水和土壤遺落任何因為人類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價值,無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廢棄物,是一種既對環境有利,又能更好地管理人類可持續發展資源的技術。
6、負碳工業體系中的負碳技術:研發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中的碳匯技術。一方面指:捕獲、吸收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超過自然界承受能力的二氧化碳、以及將要排放大自然的多余的二氧化碳的技術;另一方面指:儲存二氧化碳、清除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的排放全面恢復到自然界能夠正常吸納程度的綠色新技術。創新的負碳技術就是要把人類經濟活動中,生產、生活的各單元產生的廢棄物都得到回收并利用,并通過綠色新技術使之經過逆轉化過程還可以作為資源再利用,使世界真正達到可持續發展。
7、負碳工業體系中的資源可再生技術:一是研發使用在人類歷史時期內都不會耗盡的自然資源的技術;二是利用在現階段自然界的特定時空條件下,能持續再生更新、繁衍增長,保持或擴大其儲量的各種自然資源的綠色創新技術。是一種在人類經濟活動中權衡了自然資源的使用量及該資源的再生量,使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速率小于其形成速率的技術。自然資源是人類生活和生產資料的來源,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為了使資源永續,必須加強可再生技術的創新與應用,這是因為:可再生技術是一種采用具有自我更新、復原特性的,并可持續被利用的自然資源,產品也是可回收的生產技術;是一種通過可持續的方式培植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率,節省能源消耗的綠色技術。
8、負碳工業體系中的生態修復技術: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一切生物有著環環相扣的關系,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等生態因素,關系到人類是否能夠自身生存和發展,以及社會和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再加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擾。當前,人類對環境與資源造成了極大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修復技術來調整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可持續發展形態。
生態修復技術就是在提倡停止人為干擾生態系統的同時,以人工的措施,按照自然規律,運用物理——生物修復、化學——生物修復、微生物——植物修復等各種修復技術,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最終夠使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修整,并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
詹松林博士說,負碳工業體系使人類工業方式、理念、發展方式和增長方式發生顛覆性改變。我們已經到了歷史的分水嶺。負碳工業革命革命的不是一項技術,而是現在這個世界工業全系統的技術、工業方式和工業理念顛覆性的革命,所以我們稱這次有別于前三次工業革命的革命,為負碳工業革命。負碳工業革命是使用可再生資源與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分水嶺;是使用可再生清潔能源和不可再生高碳污染能源的分水嶺;是沒有溫室氣體排放、沒有污染物排放與有碳排放、有污染物排放的分水嶺;是有能力修復污染了的環境、生態、氣候和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氣候變化的分水嶺;是富裕與不可再生自然資源減少脫鉤的分水嶺;是人類無限發展與有限發展的分水嶺;是可持續發展與不可持續發展的分水嶺;是大躍遷與大瓦解的分水嶺。我們把快速增長無極限的、顛覆現今這個世界發展系統的負碳工業革命稱為負碳工業革命第一代,以有別于傳統的有發展極限的前三次工業革命,把它們從根本上區別出來。
他說:以負碳工業體系為基礎的這種快速增長無極限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稱之為負碳經濟模式。負碳經濟模式是21世紀人類迎來的、渴望已久的、能與300年來傳統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告別的、也能與壓在全世界人們頭上的“災難”、“崩潰”、“污染”、“氣候惡化”、“極限”、“不可持續”等舊的經濟發展模式告別的、充滿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負碳經濟這種全新的快速增長無極限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增長、人人富足、更和平、更生生不息的美麗新世界,讓人類社會進化到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創造出尚未誕生的人類整體新文明——新自然文明。
“進化不是命運而是機遇,未來不是被預見而是被創造。”最后,詹博士說:人類社會要實現這種轉變和進化,除了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價值觀、世界觀與倫理觀轉變之外,全球各國、各民族還要有遠見卓識轉變成伙伴合作關系,使這個世界中的個人、企業、民族、國家和所有人都能夠和平相處、互相合作、共享福祉。這種轉變的過程是痛苦的,需要全人類付出聰明才智和決心。全地球公民的靈魂必須盡快蘇醒!我們應不可推卸地肩負起為地球上的人類和萬物造福的責任,要確信負碳工業革命是一條通往充滿未來新世界和能給人類帶來全新的整體文明的有效途徑。現在是最佳時候了,我們希望各國、各民族把道義上的力量與創造力解救出來,完成這項人類空前的偉大事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