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顧問蔣兆祖:
冷靜應對電荒
中國低碳網專稿(中國投資記者楊海霞)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一些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電,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一些有影響力的媒體,紛紛作了報導和評論。諸如:“這次電荒是2004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中國遇到罕見電荒”“電荒歸來,這次情況更加糟糕”“中國經歷最嚴重的能源危機”等等。
對此,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顧問蔣兆祖在接受《中國投資》專訪時表示,應重視目前一些地區出現的缺電現象,但務必保持清醒頭腦,冷靜面對,對其原因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而不應反應過度。
切勿夸大電荒
無論電力裝機規模如何擴大、增長速度如何超越,依然要鬧“電荒”,這種情況值得我們反思
《中國投資》:今年一些地區缺電形勢提前到來,引發了對“電荒”的討論,對此,您怎么看?
蔣兆祖:面對這些地區的缺電形勢,應保持清醒頭腦,有幾點需要清楚:
第一,這次一些地區缺電是在經濟增速偏快,用電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引發的。今年1-4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2.4%,超過“十一五”11%平均增長速度。有17個省市區用電增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9個省區超過15%,有4個省市超過20%。有的省17個市中有8個市超過20%。說明這次一些地區缺電是在用電高速增長情況下引發的,按這樣速度增長,必然加大資源和環境壓力,難以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冷靜反思。
第二,這次缺電的范圍和嚴重程度比2004年要小,要輕。2004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5.18%,其中第二產業用電增長16.58%,重工業用電增長17.33%,黑色金屬與有色金屬冶煉用電分別增長25.33%和17.27%,均超過全國平均用電水平。據當時國家發改委運行局公布的數據,全國有24個省市區拉閘限電,缺電3000萬千瓦,其中:華東缺電1800萬千瓦、南方電網缺電500萬千瓦、華北電網缺電490萬千瓦,缺電率為6.75%。如按電監會近期公布數據,預計今年全國缺電3000萬千瓦(國家電網公司數據為4000萬千瓦)。與2004年相比,全國缺電數量沒有增加,全國裝機容量卻增加了6億千瓦,全國的缺電率降為3%左右,下降了一半以上,缺電涉及范圍和影響程度小得多,輕得多。
第三、全國裝機備用容量比重上升,火電設備年利用率下降,電力供給能力有較大潛力。2004年全國裝機容量(4.42億千瓦),為主要電網最高負荷總和(2.89億千瓦)的1.53倍,2010年上升到1.65倍,增加12個百分點。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由2004年的5991小時下降到2010年的5031小時,下降了16個百分點。2004年全國有16個省市區火電平均利用小時超過6000小時,而2010年有16個省市區低于5000小時。說明從全國裝機容量利用率來看,電力供給能力有較大潛力。
以上情況告訴我們,從全國看,“十一五”裝機容量平均增長達到13.2%,平均每年新增裝機近9000萬千瓦(2006年超過1億千瓦),相當于一年增加一個英國的現有裝機容量,這樣的速度是史無前例的,無論電力裝機規模如何擴大,增長速度如何超越,依然要鬧“電荒”,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雖然一些地區缺電確實比較嚴重,但就全國而言,這次“電荒”,缺電率僅為3%左右,所謂的“罕見'電荒'”“這次情況更加糟糕”“中國經歷最嚴重的能源危機”等等,都要冷靜面對,不宜反應過度,更不要不加分析地人云亦云,要警惕有人有意夸大缺電影響。
電荒主因
經濟發展速度與結構
歷史事實充分說明電力供應緊張與否,根本原因首先取決于經濟發展速度快慢,這次一些地區缺電,也毫無例外是同樣原因引發的
《中國投資》:那么您分析缺電的原因有哪些?
蔣兆祖: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告訴我們,電力供應緊張與否,首先決定于經濟發展速度。1990-2000年我國經濟運行共進行過3次宏觀調控,調控都是針對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11%引發的嚴重通貨膨脹和煤電運緊張。2004年的全國大面積缺電,也是由于電力供應增長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用電需要引發的。今年一些地區缺電首先也是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偏快,電力供應增長跟不上經濟發展用電需求。特別高耗能產業高速增長。正如前面所述,1-4月全國平均用電增長12.4%,但有17個省市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有9個省市超過15%。
這說明經濟增長加快了,電力供應就緊張。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了,電力供需矛盾就緩和。如1998年我國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由1995年的10.9%下降到7.8%,相應用電增長速度由1995年的8.2%下降到1998年的2.8%,電力需求市場萎縮,全國有9個省區出現負增長,部分電力企業出現虧損。又如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發展速度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9.1%,用電增長速度由2007年的14.4%下降到7.2%,下降了一半,電力供需矛盾趨向緩和,而且有14個省市區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歷史事實充分說明電力供應緊張與否,根本原因首先取決于經濟發展速度快慢,這次一些地區缺電,也毫無例外是同樣原因引發的。
其次,電力供應緊張與否,還取決于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特別落后高耗能產業發展能否有效制止。
從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產業構成看,多年來我國第二產業比重一直高于第三產業,而世界發達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第三產業比重都高于第二產業。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4000多美元,第二產業比重仍高達46.85%,高于第三產業3.9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比重最低日本達到49%,最高是美國達到65%,平均在50%以上。
根據我國2005-2010年年統計數據分析,我國單位GDP平均電耗,第二產業為第三產業的6.45倍。如以2010年為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各增減一個百分點,一年可少用電550億千瓦時,節省原煤2300萬噸,用電增長速度可下降1.3個百分點。特別是第二產業中高耗能產業增長過快,必將導致產業結構失衡,加劇電力供需矛盾。“十一五”期間,主要的高耗能產品如粗鋼、原鋁、水泥、乙烯、燒堿、鐵合金、電石等平均增長速度都超過兩位數。
我國能源結構與電源結構中煤和煤電比重過大,一直處于高位不降。2010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為70.9%,1978年為70.7%,32年時間反上升了0.2個百分點。電源結構中煤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比重,2010年分別為77.4%和80.8%,1980年分別為64.2%和80.6%,30年時間比重不降反升。實踐證明,象中國這樣的大國,缺油少氣,要想在較短時期內使能源結構與電源結構有較大變化是很困難的,任務十分艱巨。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了,因水電、核電建設周期長,難以適應用電快速增長需求,只好多上煤電,加快煤電發展速度,以應急需,這就是30年來煤電在電源結構中反升不降主要原因,對這一點也必須要有清楚認識,這是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從長期規劃中采取切實措施逐步解決。
再次,氣候變化異常,加劇了電力供需矛盾。一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生用電要求也相應提高。特別是夏季高溫時,空調負荷猛增,加劇了高峰用電供需矛盾。如2003年7、8月間,華東、華中、華南等大部分地區出現了歷史罕見的高溫氣候,如上海遭遇了60年來罕見持續高溫天氣,空調負荷超過了600萬千瓦,約占最大負荷40%;浙江打破了50年來歷史記錄,全省降溫負荷達400萬千瓦左右。據電監會和國家電網公司分析,今年可能出現類似情況。二是,由于天氣持續干旱,造成水電站水庫來水減少,不少水電站出力大幅下降,加劇了電力供需矛盾。據國家氣象局統計數據,今年1-5月10日長江中游地區降水量持續偏少,湖北、湖南、江西3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52.3%,為近50年來同期最少,直接影響這些省水電站出力大幅下降,水電比重大的省,影響更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是抗旱和排澇,都要增加用電需求,加重電力供需矛盾。特別是今年天氣異常,6月初以來,長江中下游5個省降水量比歷史同期偏多3-5成,一些地區遭嚴重洪澇災害,這種旱澇急轉情況,實在少見,使預防工作措手不及。
此外,電力監管不到位,電網管理體制高度壟斷成為缺電原因之一。一是煤電價格體制改革不協調,市場煤價格上揚較快,使發電企業虧損加重,有的甚至停機不發。有的省因缺煤停機容量達48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容量一半以上。二是用電市場監管缺失,使落后的高耗能企業死灰復燃;三是火電設備檢修計劃安排失常,出現有的缺電地區1400多萬千瓦火電裝機有一半停運檢修,加大了電力缺口;四是電網管理體制高度集中,權力過大,憑領導者個人意志決策的傳統方法成為推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程序的阻力,導致有的地區500千伏輸電工程早該上的不能上,未經專家論證,爭議較大的輸電工程(如交流特高壓)硬要上,還給決策部門施加壓力,結果是延誤了輸電通道建設,再加上電源無序建設,出現了媒體上宣傳的“西邊窩電,東邊缺電”局面。
“十二五”規劃,強調“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我認為,不講科學的硬發展就沒有道理,還可能帶來諸多弊端,希望決策部門,要保持清醒頭腦,慎之又慎。出現以上這些情況,很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其經驗教訓需要認真總結。
輸電不能根本解決電荒
電力需求和余缺,只能立足于國內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調劑,不可能依賴大量進口和出口
《中國投資》:有觀點認為,這次“電荒”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采用自我平衡為主的電力發展方式造成的,您怎么看?
蔣兆祖:這顯然不符合電力工業發展的歷史事實。其實這是國家電網公司近幾年在向上匯報或通過主流媒體一直向外宣傳的基本觀點。其實質就是要為建設交流特高壓電網開路,找“理論”依據。多年前,國家電網公司領導曾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就宣傳:“煤電運的緊張,究其根源,則是追求局部區域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引起的。”今年1月國家電網公司在一份“關于加快特高壓電網的匯報”材料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是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