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罕見大旱,雖然三峽水庫持續“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責“三峽工程本身就是導致干旱的原因”的議論四起,再次把三峽工程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舉行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三峽工程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
當不少言論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改變長江流域氣候大環境,致使“旱季蓄水澇季泄洪”時,王光謙院士表示,三峽工程雖有利有弊,但其利遠遠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大壩時水位大約60米
當提到“三峽工程”的時候人們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謙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峽工程這個綜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帶來了什么?”他表示,三峽工程至少帶來了防洪、航運、發電、調水四大好處。
對于三峽工程的定義,王光謙有個很簡單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三峽大壩時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為175米。夏天的時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寬、600公里長的河道,庫容393億立方米。
由于長江洪水災害嚴重,三峽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來長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萬立方米,若這樣的洪水泛濫會把長江以南的平原掃光,而1998年洪水也達到每秒6萬立方米,所以當時要嚴防死守。”王光謙分析,有了三峽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沒有太大問題。
“如果1998年三峽工程能用,就不會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萬噸的流量,比1998年還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峽水庫里,所以并沒有問題。”王光謙說。
三峽工程帶來的第二好處就是航運“原來長江上行船,過不去的地方有人光著背拉船。我記得有一年要從武漢運送30噸的設備經宜昌去重慶,花了極大的代價,一個月才運過去,現在一個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謙表示,隨著物流成本高,三峽帶來的好處比人們能想象的還大。
“第三個好處是發電,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能從丹江口把水調出來。”王光謙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