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說,水電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首選能源。”談到我國未來電力結構優化配置問題時,水利部原部長汪恕誠在4月21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能源投資論壇上如是表示。
汪恕誠認為,目前水電是我國資源最豐富、技術最成熟、成本最經濟、電力調度最靈活的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最現實的具有大規模發展能力的首選能源,是可持續利用的低碳能源。
關于移民問題,汪恕誠指出,這是政策 問題和工作問題,并非水電本身帶來的問題。“水電上網電價0.25元,燃煤機組發電上網電價0.38元,二者存在一毛多價格空間。如果水電站業主拿出2分錢去解決移民問題,這個問題將很容易解決。”汪恕誠說。
汪恕誠表示,我國在發展水電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抽水蓄能電站的作用。他建議,搞抽水蓄能要大、中、小型電站結合發展,尤其要多搞些小型抽水蓄能電站,使其與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配套建設,這樣可在進行電力調度時逐級消除峰谷差。
與會的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規劃處處長何永健同樣認為,發展水電是我國優化調整能源結構、應對氣候變化和完成節能減排國際承諾的必由之路。
何永健解釋說,根據我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承諾,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5%左右。“我們簡單測算了下,2020年如果按照50億噸標煤計算的話,那么非化石能源需要達到7.6億噸,而其中水電將占2/3,這要求水電裝機到3.5億千瓦左右。”何永健說,“但是,現在我國水電裝機僅2.1億千瓦,還有1.5億千瓦的巨大差距。由于水電項目建設周期很長,一般都得6、7年,大電站得10年以上。所以現在趕快行動還來得及,如果再晚一兩年將難以完成既定任務。”
何永健認為,對于發展水電,不應有太多爭議,生態、移民等問題是大發展前提下的小問題。“任何發展都會伴生一定的風險效應,所以如果制定好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生態、移民等問題將不會是發展水電的障礙。”何永健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