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
為了觀測污
水處理狀況,鏡檢是必須的!那么,在檢測時,lml液體里觀測到多少個微生物(鞭毛蟲、線蟲、鐘蟲、輪蟲)才能說明運行效果好?或運行效果差呢?
回答:
1、微生物個數不是關鍵,因為它會隨MLSS值、氣溫、進水成分而波動;重點是種群比例是否協調。
2、另水質處理好壞不是單個指標決定的,需要綜合其他指標考慮,從而增強判斷的準確性。
問題2:
食微比是營養物質與微生物之比,具體怎么計算呢?
回答:
食微比(F/M)實際應用中是以BOD—污泥負荷率(Ns)來表示的即:Ns=(QLa)/(XV)(kgBOD5/kgMLSS?d)
式中:Q—污水流量(m3/d)V—曝氣容積(m3)X—混合液懸浮固體(MLSS)濃度(mg/l)La—進水有機物(BOD)濃度(mg/l)。
問題3:
生物相觀察:輪蟲占絕對優勢,能說明什么問題嗎?
回答:
(1)輪蟲為后生動物,一般出現在水質良好的情況下。
(2)如果輪蟲過量出現則說明活性污泥呈現輕度污泥老化,可配合沉降比上清液情況確定老化程度。
問題4:
A2/O工藝中,生物填料中產生大量顫蚓,填料為黑色的聚乙烯生物填料。這種生物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樣去除?
回答:
(1)正常的后生動物,其在整個生物膜的生物相內也是需要的。
(2)不必刻意應對。其存在有利于生物膜的更新。否則,生物膜過厚,對污染物的去除率也是不高的。
問題5:
我想請問下,生化池里面楯纖蟲、累枝蟲多,鐘蟲少,是不是污泥膨脹的前兆?如果是的話,會不會與曝氣不足有關?
回答:
(1)鐘蟲多還是累枝蟲多,與污水成分有關。
(2)只要上述兩類原生動物占優勢生長,發生污泥膨脹的可能性不大。
(3)楯纖蟲屬于敏感生物,占優勢生長與否也和污泥膨脹沒有太大關系。
(4)曝氣量只要不是過高或過低,并持續過長時間的話,也與污泥膨脹無直接決定性關系。
問題6:
污泥相中出現夾腳輪蟲說明什么?水質是不是會變壞?
回答:
(1)夾腳輪蟲沒有聽說過,常見的廢水處理工藝中的輪蟲有旋輪蟲、鞍甲輪蟲和豬吻輪蟲。
(2)就輪蟲來說,少量出現說明污泥狀態良好,過多的話,說明污泥趨于老化。
問題7:
系統正在調試初期,想請教下活性污泥過度氧化有什么表征嗎?鏡檢會出現什么樣的污泥相?
回答:
(1)過度氧化主要是表現在曝氣過度或食微比過低時。
(2)主要表現為活性污泥污泥細小松散,色發白發淡。
(3)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非活性污泥類原生動物占優勢,如側跳蟲、滴蟲等。
問題8:
想請問下鐘蟲長出包囊是什么樣子的?是不是因為受到毒性攻擊的時候才長出?
回答:
不太明白包囊的說法,是否為鐘蟲頭上頂出的氣泡。通常為如下原因:
(1)顯微鏡觀察時,蓋玻片壓得太厲害,鐘蟲體受壓所致。
(2)樣品停留時間太長。鐘蟲死亡后,內容物流出。
(3)活性污泥中毒所致。
問題9:
有人說SBR工藝有效的抑制了絲狀菌膨脹,為什么?為什么SBR工藝不易發生污泥膨脹?
回答:
比如說:由于A2/O工藝有缺氧沉淀階段。
(1)SBR能夠有效抑制絲狀菌膨脹,這種提法不準確。
(2)在缺氧池沉淀階段,絲狀菌更加容易受到抑制,所以A2/O工藝不容易發生絲狀菌膨脹。
問題10:
良好的生物膜停留在水中,不進水、不曝氣,能存活多久?如果是生物轉盤呢?生物膜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是不是就死了?
回答:
(1)生物轉盤沒有在水下,死亡速度就快了;如果暴露在陽光下,1d左右就不行了;無陽光的話,如果能保持相對干燥,2d內還可以,再啟動后能較快恢復。
(2)生物膜停留在水中,不進水、不曝氣的話,4-5d問題不大,再啟動的話,可以較快恢復。如果間隔每天曝氣3-4次的話,兩周問題不大。
問題11:
前幾天請了個教授給我看了看厭氧和好氧的污泥,用的是16*10倍數看的,其中厭氧他看到了原生動物.因為當時我沒有在場,我想請教大家個問題:這個倍數能看到原生動物不?三豐的書中說得用400-800倍的看.還有就是厭氧里面有原生動物不?有的話容易看到么?
回答:
(1)三豐所著為《活性污泥法工藝控制》,所以,生物相觀察鏡檢部分沒有涉及厭氧部分。(2)對于厭氧污泥是否含有原生動物,其實,厭氧工藝中沒有生物相觀察部分檢測的。但不能說就沒有原生動物了,具體還要看工藝具體情況了,在部分兼養區,有可能還是可以發現的,多為細小的缺氧環境原生動物。
(3)厭氧污泥中沒有后生動物的,但是,生物膜厭氧區可以看到線蟲類等后生動物。
(4)關于放大倍數,我勸大家不要用400被以下的去看,400~600比較合適,各類群原生動物及后生動物都能比較合適的看到,就用到1000倍的話,主要是觀察部分非活性污泥類的原生動物具體種屬,如楯纖蟲的識別、絲狀菌是否變異、滴蟲種屬等。這些觀察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具備意義的。
(5)放大倍數過大,可能會使蓋玻片碰到鏡頭,我想應該把樣品的水分吸掉點,那樣會好些的。
(6)生物相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指標,對判斷中毒、惰性物資流入、絲狀菌膨脹等有快速直觀的判斷作用。運用好壞絕非一夕可學,需要多多自己體會。
問題12:
1、我們前段時間一直存在絲狀菌膨脹的問題,經過工藝調整,已經基本抑制,但是通過鏡鑒觀察,仍然無法根除絲狀菌,請教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在最近一個月運行中,以前再生華池面由于絲狀菌產生大量浮泥現在已經消失,但是偶爾也會在個別區域出現小面積淤泥,不容易去除,請教一下什么原因?2、近一周,水量減少約25%,進水略有下降,出現幾個問題:出水顯渾濁,各項指標除TP外,都沒什么問題。我想請教下,TP去除率不高是主要原因有哪些?我們現在出水氨氮還可以,基本都在1.0左右。3、針對出水混濁,我們措施時加大排泥,力爭將f/m恢復水量沒有減少前的數值。不知道對不對,這兩天出水槽內水透度有所恢復,但是二沉內部水沒有變化。
回答:
(1)1、根除絲狀菌比較困難的,主要是控制好各指標及水質成分的均衡保證。
(2)絲狀菌是個反復難以根治的問題,所以你會看到偶爾還有浮渣浮泥。
(3)總磷的去除有待于好氧吸磷后的隨污泥排出,所以,在保證進水不要含有太多磷的情況下,要保證排泥的及時性。避免待排污你的積聚。
(4)加大排泥是對的,可以緩解出水渾濁問題,也可以降低出水總磷。
問題13:
表殼蟲大量出現指示系統運行狀態如何?我們項目現在污泥齡偏長是肯定的,負荷在0.1左右,前段時間由于長時間低負荷運行出現問題,現在已經恢復,但是表殼蟲的數量反而增加了很多,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
一般對系統指征是低溶解氧、低負荷時會出現,但系統有機物處理效率還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問題14:
如何通過鏡檢和污泥的性狀辯別活性污泥是在變好還是在變壞呢?有什么特別的指示生物或方式嗎?
回答:
原生動物能夠很好的反映活性污泥的狀態。一般把原生動物分為3類,即:活性污泥類;中間型;非活性污泥類。
問題15:
1、是否可以認為動物性的鞭毛蟲出現就是系統的負荷偏高?2、我記得一般極度老化的時候由于菌膠團解絮,也會導致鞭毛蟲數量的增加。3、老化情況下應該是增加排泥提高進水負荷的,這樣鞭毛蟲的數量只會更多,此時的操作上一般應該如何調整?4、另外目前系統中鼬蟲和變形蟲也比較多,結合鞭毛蟲的數量非常多,是否可以認為是污泥解絮比較嚴重,而不是進水負荷高?
回答:
(1)是的,一般出現非活性污泥類鞭毛蟲的話,通常是負荷高導致的,也有少數情況是污泥解體和系統惡化或恢復途中可以看到。
(2)此時出現的非活性污泥類鞭毛蟲很少,而不占優勢。
(3)一般不會出現你說的情況,即使出現也是不占優勢出現,零星可以考到一些而已。
(4)這個最好結合負荷來判斷,單從你說的情況,我傾向于負荷高導致的,老化的話,非活性污泥類鞭毛蟲不占優勢的特別補充,鞭毛蟲分為非活性污泥類和活性污泥類,如果是活性污泥類的話,折無需擔憂。
問題16:
活性污泥做SV30時,如果上清液靜置一天都很渾濁,怎樣確定是“污泥中毒、污泥膨脹、污泥老化、負荷過高、曝氣過度”呢?特別是“污泥中毒”怎么通過觀察SV30和鏡檢來確定?
回答:
括號內室是SV30來判斷的內容
1、污泥中毒:原生動物消失,尤其是盾纖蟲和鐘蟲(整體渾濁,伴有浮渣,開始是大部下沉后,剩余部分下沉慢)
2、污泥膨脹:顯微鏡可以看到絲狀菌的(上清液清澈)
3、污泥老化:核查污泥濃度,并顯微鏡觀察是否有后生動物。(渾濁,但顆粒間的水清澈)
4、負荷過高:核查污泥負荷,并根據顯微鏡觀察是否有非原生動物類原生動出現。(渾濁,但顆粒間水體也白色朦朧)
5、曝氣過度:現場DO值來判斷。(顆粒細小)。
問題17:
接觸氧化池里出現了紅色的蟲子大的長約一公分或更大一點細長似乎有幾對“腳”,數量不小,隨便取一燒杯水,就能舀上來七八個還有少數的黑色的蟲子,個頭也不小,和紅的差不多,一公分左右另外有大量小跳蚤一樣的小東西紅蟲子像蚯蚓黑蟲子像蜈蚣小跳蚤樣的蟲子沒什么顏色請問是什么現象?是好是壞呢?這水是煮骨頭的食品水這些是什么蟲呢?
回答:
1、肉眼可見多半為后生動物。
2、如果溶解氧沒有問題的話,那就不必擔心了,多半為水體流動不劇烈的地方自身的蚊蟲幼蟲或生物膜內剝離出來的紅斑瓢體蟲。
問題18:
在污泥不正常時一般情況下可以參考食微比,但我不知道食微比一般取什么范圍才算運行正常?CASS工藝,食微比應怎么選取?
回答:
1、污泥是否正常,通常通過SV30來確認的。
2、食微比在cass工藝里,保持在0.15左右。
問題19:
一個月前,生化池溝面出現大量泡沫,根據進水量、DO值、結合鏡檢(輪蟲多4-5條,線蟲2條,鐘蟲少,筒形蟲多,絲狀菌多且伸出菌膠團外),指數接近120,推斷是污泥老化,負荷偏低。逐采用增加排泥、減少曝氣、增加負荷的方式,稍微改善污泥性能。5天后溝面泡沫開始消失。但隨后就連續10天受到高負荷沖擊,造成溶解氧升不上,長期維持在1.5mg/L以下,鏡檢發現菌膠團外部的絲狀菌減少些了,微生物從吸管蟲到線蟲全部存在,SVI值上升到160-190之間。高負荷時鏡檢出現的滿視野的活躍的小點點是不是游離細菌?是否可以認為前面的是絲狀軍引起的污泥膨脹,后者是高負荷引起的非絲狀菌污泥膨脹?筒形蟲數量的增多是不是預示著污泥老化的跡象?
回答:
1、不是游離的細菌,是原生動物(側跳蟲或滴蟲),預示負荷高。
2、可以認為前面的是絲狀軍引起的污泥膨脹,后者的話是由于負荷高,污泥活性高導致的活性污泥不容易沉降。
3、不知道筒形蟲指的是哪一種,一般污泥老化微生物通常有后生動物、表殼蟲等。
問題20:
您的《活性污泥法工藝控制》,主要是針對活性污泥法里的指示生物,是不?實際上,不少污水站采用的是生物膜或者接觸氧化法,在這種工藝下,不同環境里的指示生物跟活性污泥法里的還是有些出入啊。您能否指點一二,或者推薦些針對生物膜、接觸氧化法里的指示生物的書呢?我所說的出入,舉里例子,活性污泥法紅斑瓢體蟲是比較少看的到,但是接觸氧化法里的纖維掛膜上經常都是看到大量的紅斑瓢體蟲(肉眼都可以辨認),像大量出現這種后生動物,又有什么指示意義呢,正常不正常?
回答:
1、膜法和泥法是兩大生化處理工藝,原后生動物確實有很多區別,因為其生存環境不同。
2、其中個人認為,作為膜法,其原生動物不像泥法那樣可以游離在水體中,而是需要附著。為此爬行類和較大的后生動物比較多見,同時,生物膜需要更新,這就要求有較多的后生動物來配合,所以你說的紅斑票體蟲等可以更新生物膜的后生動物,其對生物膜一般來說是有利的。
問題21:
好氧池內做鏡檢,發現輪蟲幾乎沒有,很少,而且不活躍。彩蓋蟲比較多,還可以看到變形蟲,比較活躍。請問目前污水調試1個月了,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什么。當調試時輪蟲多。
回答:
1、說明完成了65%;
2、調試穩定后,才會出現輪蟲。
問題22:
聚合氯化鋁對微生物影響大嗎?沉淀池內加有聚合氯化鋁,然后污泥回流之后對前面的污泥有影響嗎?
回答:
1、聚合氯化鋁對微生物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過度的絮凝會導致溶解氧不易到達菌膠團內部,繼而減低活性污泥的去除率。
2、臨時性的投加對系統影響不大,長期投加,必將造成處理效率下降。
3、鋁離子等滯留在菌膠團內,使污泥沉降性過于明顯,同時吸附雜質也會增加,其結果也會導致污泥有效成分減低。
問題23:
良好的生物膜停留在水中,不進水,不曝氣,能存活多長時間?如果是生物轉盤呢?如果生物膜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是不是就死了?
回答:
1、生物轉盤沒有在水下,死亡速度就快了,如果暴露在陽光下,1天左右就不行了,無陽光的話,如果能保持相對干燥,2天內還可以,再啟動后較快恢復。
2、生物膜停留在水中不進水不曝氣的話,4-5天以內問題不大,再啟動的話,可以較快恢復。如果間隔每天曝氣3-4次的話,2周問題不大。
問題24:
請問好氧活性污泥、缺氧活性污泥、厭氧活性污泥三者生物相的區別是什么?
回答:
(1)看生物相具有參考意義的是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
(2)如果看細菌的話,還要電子顯微鏡,并且要染色,即使如此,種群的意義無法指導實際廢水處理的需要。
(3)好氧的話沒有問題,但是厭氧的活性污泥內是基本沒有原生動物的,所以,不存在和好氧、缺氧的區別的問題。
(4)缺氧的話,如果是系統缺氧工藝段的話,也基本上同第3點,但如果是好氧池氧氣不足時生物相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活性降低,甚至可以看到草履蟲等低氧環境原生動物的出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