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在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行業,企業毛利率可高達39%。
工信部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產生建筑垃圾15億噸,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幾千萬噸,利用率不到5%,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而《中國建筑垃圾資源產業化(2014年度)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僅有20多家相對專業的企業從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工作,剛剛掛牌新三板的許昌金科資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許昌金科)綜合毛利率為39%。
一方面,我國城鎮化規模日益擴大,產生大量建筑垃圾;另一方面,專業化處理企業數量少,行業認知不充分。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對記者表示,對建筑垃圾管理和再利用的不重視正嚴重影響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發展進程。
建筑垃圾利用率極低
利用余泥渣土生產再生骨料和建材,是目前余泥渣土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而利用再生骨料和混凝土則可以制成各類建筑用磚等建材。
據了解,我國每年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但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還不到5%,而歐美發達國家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日韓達到95%。
觀念的缺位是導致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低的一大原因。侯宇軒表示,這體現在很多城市發展規劃中沒有涉及相關內容,相關部門積極性不高,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數量少且進度慢。
此外,再生建材相比于普通建材的優勢不明顯也是阻礙行業發展的原因。據侯宇軒介紹,目前來看,市場對再生材料認識不足,再生建材相對于傳統建材有綠色環保、成本低廉的優勢。但像建筑垃圾再利用形成的輕集料混凝土磚沒有經歷燒制環節,強度方面存在劣勢。此外,一些再生建材的價格要高于普通建材,這些都導致再生建材無法獲得市場青睞。
不過,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人估算,有效開發后,我國的建筑垃圾利用率最終可達95%以上,若2020年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夠轉化為生態建材,可以創造萬億元價值。
記者注意到,在深圳余泥渣土受納場的中期處理規劃中,制造建材被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規劃顯示,到2020年,深圳的余泥渣土處理以制造建材和土地回填、填海造地為主,以陸域受納為輔。制造建材的比例要求達到拆建物料的80%以上,土地回填和填海造地的比例要求達到余土的50%以上。
行業需政策扶持
上述《報告》指出,我國僅有20多家相對專業的企業進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生產建筑垃圾再生磚,但產量不高,質量尚不穩定,應用工程有限。
與我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德國
垃圾處理具有巨大的市場,有超過20萬從業人員,每年約產生50億歐元的經濟效益,其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達87%。
在我國,建筑垃圾回收行業一般是特許經營模式,因此存在較高的政策壁壘。侯宇軒表示,由于建筑垃圾資源化涉及部門較多,監管難度較大,特許經營模式能方便政府監管。
也正因現階段行業企業較少,一些企業的毛利率保持著較高水平。許昌金科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2015年上半年,公司來源于建筑垃圾清運、建筑垃圾填埋、建筑砂石骨料以及再生磚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080萬元、55萬元、72萬元以及845萬元。而建筑垃圾回收、建筑砂石骨料、再生磚的毛利率分別為37.05%、43.56%和54.95%,綜合毛利率達38.99%,2015上半年公司的凈利潤達1260萬元。
許昌金科表示,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廣,未來可能出現多家建筑垃圾利用企業參與建筑垃圾清運特許經營權的競標,可能導致公司毛利率水平下降。
侯宇軒表示,國家十分重視建筑垃圾產業的發展,2013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把推進建筑廢棄物(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列為第十項重點任務;2015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規定垃圾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勞務享受70%增值稅退稅比例,其他符合再生建材技術標準的也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退稅比例。
盡管有財政補貼,但建筑垃圾回收處理需要投入巨資,這讓不少企業持觀望態度。未來,完善建筑垃圾再生建材質量標準體系,以及加強政府引導扶持等措施,才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